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0 道试题
1 . 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在某厂区隆重举行。一万多名建设者在一匹红绸上签名,表示决心。六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的基石,安放在厂区中心广场。这可说明当时我国(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人民热情建设社会主义
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D.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2023-08-16更新 | 110次组卷 | 14卷引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处理好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探索。


   

——摘编自聂丹《新中国成立以来计划与市场关系嬗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自拟标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1950年3月3日,中央政府统一全国物资调度,逐步建立起了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的体制。这(     
A.推动了“银元之战”的胜利B.消除了通货膨胀的风险
C.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D.有利于人民政权的稳固
4 . 根据中央“在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一五”计划开始后,相当一部分工程项目被安排到全国17个省市(见表格)。据此判断,这种布局意在(     
省份辽宁
陕西
黑龙江山西吉林河南甘肃四川河北内蒙北京云南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新疆
项目各24项22项15项各10项8项6项各5项各4项各4项3项各1项
A.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模式B.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C.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失调的问题D.改变过去不尽合理的工业布局
2023-03-12更新 | 425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影响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类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开始了名为“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使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分析其完成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6 .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的调整D.标志着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7 . 下表所示为中共八大决议概要(部分)。这反映出当时(       

领域

概要

经济

总结经济建设经验,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政治

创新党的领导制度,加强党的集体领导,设立中央书记处以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相对分离

文化

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调对西方先进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秉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创新发展

A.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中共八大的主题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全面贯彻D.中国共产党全方位探索中国道路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956年4月)

—— 《毛泽东年谱》

材料二   “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 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3月)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 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1987年2月)

——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 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 月)


(1)指出材料一中“结合”的内涵.并列出材料所言两次“结合”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成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到1963年7月,全国减少职工1887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1960年的263亿元,降低到1963年的214亿元。党和政府此举(     
A.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B.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
C.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D.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2023-02-24更新 | 751次组卷 | 12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主要内容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没收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此次土地改革(     
A.是民主革命的继续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C.获得了各阶级支持D.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