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新中国六十年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材料一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二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广西大力推广“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三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公斤,城乡人民穿着质量大有提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进入新千年,百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初期的民生状况。列举党和政府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举措。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指出这一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重大失误。这些失误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材料三折射出这一时期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指出推动新发展的原因。
(4)新中国六十年民生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2021-08-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在20世纪的50年代,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彰显。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材料二   1958年中国大炼钢铁的场面


材料三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工业化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也是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而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英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探究1952年大雾出现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场什么运动高潮?分析这场运动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环境问题发生巨变的原因。
2020-05-0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查文综历史试题
4 . 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而言是一种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材料二: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理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完全否定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
2020-02-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09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材料二   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间农业实产量实征农业税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正税附加合计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3806.50494.54443.8850.6613.0011.70
“一五”
时期
8017.80933.21847.4585.7611.6010.60
“二五”
时期
6983.20833.32745.6687.6611.9010.70
1963~
1965年
5004.50374.02333.4240.607.50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2019-05-26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城一中2019届高三4月模拟历史试题

6 . 2018年是改革开放启动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40周年。回顾历史,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留给我们诸多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公社发展的主要基础是我国农业生产全面的不断的跃进和五亿农民愈来愈高的政治觉悟……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为合适……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

材料二   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并指出人民公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方面的主要表现。并综合材料一、二信息,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7 .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有着悠久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十分重视粮食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未,“率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成废,凋敝之后,饥寒重切”。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实行了均田制,并在均田制基础上制定了租庸调的赋役制度,农民负担不是很重。官府还办起义仓、常平库,其目的是“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则至秋而偿”,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已是“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以后,宋、明、清各代经济发展都曾出现高潮。

——摘编自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粮食亩产量走势图。



——摘编自李进霞《近代中国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

材料三 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095亿斤,1984年达到了8146亿斤,增长了33.65%;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78年的633斤,增加到1984年的781斤,增加了23.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了1984年的355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新突破,种植、畜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1。

——摘编自夏青《农村改革四十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手段及产生的经济效果。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1978年后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8 . 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编写)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从长远以及从城市化本质来看,导致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并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后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种子”已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只不过由于“时滞”的缘故,在“一五”时期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实际上,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积累方式等左右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经济框架已经形成,后来中国城市化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城市化发展,都是这一框架的补充和延伸。

——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三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摘自肖金成《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其原因与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X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55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大社的优越性》一文的按语中写道:“现在办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化,二、三十户的小社为多。但是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有些地方可以一乡为一个社,少数地方可以几乡为一个社。不但平原地区可以办大社,山区也可以办大社。”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全国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需要土地连片和人员集中以便于管理。为此,毛泽东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提出了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议。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人民公社是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

材料三   我国人多地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既要把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前进方向,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也要认清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的国情农情,引导同一区域同一产业的小农户依法组建产业协会、联合会,共同对接市场,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让小农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皮展有机衔接的意见》等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农业历史形态的发展方向有何相同之处?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当今小农户的发展具有哪些优越的时代条件?
2019-04-02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天津市河北区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但到“二五”计划结束的1962年,“二五”计划的所有指标都没有完成,实际完成数的平均值只有19%。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落实不到位B.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C.中苏关系的破裂增加了新的压力D.“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产生了严重干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