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两大经济体系归为一体,形成了贯穿全球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长期的经济停滞和缓慢增长,促使发达国家摆脱了凯恩斯主义的束缚,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力推行经济贸易自由化政策。在技术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传递和技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迅速扩展,从而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直接刺激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

——摘编自张书琛《世界经济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以北京中关村为先导,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汇集大量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大量资金研制和开发光电技术、人工智能、超导材料、核聚变能、太阳能等高新技术……联想、海尔、格力等一批高技术品牌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将最高级的知识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为国家创造新的财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 .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在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指导下,我国第一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历史暂行课程标准》诞生了。该标准在知识内容层次上,世界近现代史内容占世界史课程的50%以上。还特别强调:“今日讲习外国史,尤当注意近世帝国主义的发展与最近民族运动的大势”“关注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历史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精神层次上,要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文化自信和开放的世界意识。可以说,该标准目标制定十分全面,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育人价值。1932年,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1929年版相比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在其基础上将本国史和外国史的目标由原本的10项精简至6项,并提出外国史学习目标上要突出强调学习欧洲国家的发展历程,取长补短,以应用于本国。1940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进一步精简至3项。在能力目标上着重强调让学生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共同抗日的大背景,理解各民族必须相互团结,才能抵御侵略,最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抗战的自觉性。

——摘编自姚远《近代以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发展及现实思考》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56年至1957年间颁布了我国第一套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该大纲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斗争归入国际社会主义斗争之中,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发展相关的内容在大纲中占有接近一半的比重。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通过世界历史的必要知识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叙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革命手段对民族解放的重大贡献,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意识和劳动品格,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1996年,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将高中历史课程重新划分为必修与选修,形成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设置大幅减少了政治制度史的比重,增加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也较容易理解的经济、文化、科技史等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部分增加了近代工业与科技的发展;中国现代史部分增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增加了世界优秀文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大纲清晰的设立了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两个层面的教学目标。这种形式的教学目标不仅强调了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的梯度性,不仅着眼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也兼顾到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赵亚夫《我国历史课程改革走向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后期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课标及大纲制定的主要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人按经营类别分属不同的“行”(行会),行会作为政府助手,发挥着控制和管理商人的作用。明代,远离故土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把同乡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于是,除了原有的“行”以外,又出现了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的商帮、会馆。有的富商大贾通过这些商人组织的号召力与官僚分庭抗礼,一个商帮往往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活动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试论我国封建社会商业行会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1900年,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而揆厥(揣摩)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成立商会能够“通商情、保商利。”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等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到1906年,我国各地已建立商会、商务总会110个,逐渐成为各地区商人的组织。

——摘自《商会的历史演变》

材料三   到1988年,全国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成为国营、集体、私营、“三资”等各类工商企业携手发展的社团组织。各地工商联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积极进言建议。同时,并积极反映并参与解决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费、乱募捐、财产安全、法律保障等问题。90年代中期,工商联已同海外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71个国家的80多个商会都加入联盟中来。

——摘编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会的崛起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到明代商人组织职能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成立商会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国工商联的作用。
4 . 美同柯达公司130多年的兴衰史,见证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柯达公司发展大事记:
1、1879年,美国人乔治·伊士曼为自己的干版涂片机器申请专利。
2、1883年,伊士曼发明胶卷。
3、1888年,第一台可拍摄100张相片的柯达相机问世,伊士曼设计了:“您只需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的广告词刊登在杂志、报纸上,该广告很快便家喻户晓。
4、1898年,柯达在英国成立子公司,成为跨国集团公司。
5、1919年,伊士曼设立了分红,每位员工都可获得高于工资的奖金。他还将其拥有的三分之一公司股票赠与其员工,再后来他开始履行建立退休金、人寿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计划。
6、1929年,推出第一盘为有声电影设计的彩色胶片。
7、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8、1963年,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的历史瞬间被柯达相机拍下。
9、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用柯达立体摄像机拍下“人类一大步”。同年,柯达因开发供电视使用的快速彩色胶片冲洗而获艾美奖。
10、1986年,设计制造了全球第一部140万像素影像感应嚣,该技术被美国航天局用于探索火星。
11、1998年,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全行业合资计划”,柯达与厦门、汕头等6家国有胶卷企业进行合资合作。
12、2012年,由于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转向数码市场的步伐缓慢,巨额亏损使柯达向法院提交破产保护文件。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柯达公司迅速崛起的原因。
(2)伊士曼在企业管理方面十分重视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对此你如何评价?从1930年的统计数据看,柯达公司在该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
(3)请概括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全行业合资计划”的背景。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柯达公司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有人说“柯达成也胶卷,败也胶卷”,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 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四 罗斯福新政时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细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材料五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材料六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
(2)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的不同的前提条件。
(5)结合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6)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材料六观点的正确性。
2019-01-30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10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经济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

材料二   黄宗羲说,工商“盖皆本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国家是“为万民非为一姓”。

——改编自黄宗羲《原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背景。

材料三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律》和《公司律》。此后,清政府还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的章程和法令《商船公会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等。

——改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上述商业法律颁布的意义。

材料四   

年份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1978年206亿美元
1998年3239亿美元
2008年25616亿美元
2017年41045亿美元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原因。

7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17-08-04更新 | 3567次组卷 | 35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学期高一期中历史试卷
8 . 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入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 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在众多版本中,Von Glahn的估计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1/30。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1935年,为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白银国有,统一发行法币,以法币代替银元,作为市场唯一流通货币。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2)1800—1838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
(3)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材料二中改革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
(4)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新增面额50元、100元人民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上述货币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2016-11-27更新 | 6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9 .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太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材料三中,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10 .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基本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典总共分为三大部分,2281条法律条文

6条:个人不得以特别定造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

8条:新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537条: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1134条:依法成立的装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1598条:交易范围的物品,除特别法禁止出让者外,均可出售。

—一《法国民法典》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同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

——谢冬慈《中华民国民法典》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维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的背景。
(3)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23-02-26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