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形成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举,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材料二: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 .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人民公社时期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图四与图五指出在过渡时期,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哪两次重大变化?两次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失误是什么。其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材料三所说农村经济体制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体制的推行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
2016-11-18更新 | 4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重庆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5 . 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2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
1958200005876.029.4
1959170006740.539.7
1960143505105.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三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2)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结合史实分析其背景,并予以简要评价。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

6 . 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社会公平,是广大劳动者不懈追求的理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请愿人希望贵院注意到千千万万创造财富者的收支和那些相形之下对社会说不上有什么贡献的人所得有天渊之别;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的人民受苦挨饿。
——1842英国宪章运动至英国议会的第二次请愿书
材料三 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几十个以至上百个贫富不同,条件各异的生产合作社并在一起。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盆富拉平,让穷社共富社的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讲义》
(1)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材料一主张的意义和局限性。
(2)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并概括出现在这种社会问题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人民公社弊端的后果。新时期是如何克服这种弊端的?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2016-12-07更新 | 8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北京市高三起点考试历史卷
7 . 安徽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徽商、徽学及小岗村名闻天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位置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农耕文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山多地少的环境无疑是一种劣势。历史上,徽商一次次地从这里别离家乡:“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
徽商以儒商自居,经营致富后常常资助家人读书,据“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志》载:“明代徽州56万人口,书院多达54所。中国总计800多位状元中19位产生于休宁。”这些徽州人考取功名后,往往知恩图报,庇护徽商。                                          
—一摘编自纪录片《徽商》
材料二 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祖籍均在徽州歙县篁墩,故徽州被称为“程朱阙里”。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他们开创的经典理论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与这一理论密不可分。但是,这一理论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等,致使大批的“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在程朱桑梓之邦又结出了许多恶果。同为徽州人骄傲的胡适及其战友为此进行了猛烈批判。                                                          ——摘编自《徽学研究》
材料三 小岗村的传奇人物严俊昌这样口述自己经历的那段历史:“从1959年,我们这里就有饿死人的事情了……我再三考虑,究竟小岗走什么路能行?怎么救自己的命?我去找村子里几个灾荒年没有饿死的老头子。……当时有不少人咳得吐血,我也咳血,一咳嗽就吐血。他们讲,都饿得吐血了,要活命,只有分田到户。……”
当前口述历史方兴未艾,史学界有这么一种看法,认为口述历史是不能用的:人都有一种表演欲,这样说出的话,是很难作为依据的;有很多话不敢说,或因多种原因不愿回忆;时间久了,往往出现记忆性错误。……                                             
——摘编自《口述历史》第二辑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徽商兴起的条件,分析与“状元”相关的选官制度的优越之处及在这一制度影响下徽州人对经商、读书、做官三者之间关系上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程颢、程颐及朱熹等人开创的“经典理论”是什么及其对徽州社会文化产生的双重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及其战友进行的“猛烈批判”及其重大价值。
(3)依据材料指出小岗村村民开创的农村经济制度,分析口述历史具有的优势及其局限性,谈谈你对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8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
材料二 (人民公社)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农业社的财产无条件地全部上缴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和调拨;将社员自留地……以至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公社化之初,在一些地方的公社中一度……按人口供给口粮,进而实行吃饭不要钱……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这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无偿调拨。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 下图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开会,决定分田单干,并写了保证书,签字画押。保证书主要内容是:他们保证完成向国家上缴的公粮和统购粮;若队干部因包产到户坐牢,他们保证把队干部的孩子养到18岁。

材料四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其中有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强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认为,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显化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中哪一次变化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结合材料二分析其中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是如何被废除的?除了安徽还在哪个省率先试点?有何意义?
(3) 土地流转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给我们现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016-11-18更新 | 7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卷
9 . 社会主义思想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特殊的历史和国情造就了我国这一时期独特的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德国著名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言论

材料二: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和其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终会获胜,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因而这种胜利一旦实现,将是极其有力的,……“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
——斯诺(美)《西行漫记》
材料三:“中国发展的绝对概念可以由下列事实表示,她现在是世界第二大产煤国;机床产量已超过英德;钢铁即将超过美苏之外的所有国家。新政府进行的水利、植树巨大综合工程,加上铁路和公路的扩充,减轻了水旱灾的危害;到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6700万吨,1958年达到25000万吨。到1960年底,全国的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由解放前的80%以上下降到30%,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由II万增加到81万,增长了7.36倍。
——格林(英)《觉醒了的中国》
材料四:中国社会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也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1)据表格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思想与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有何关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必胜的“有力因素”有哪些?请用革命史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概括建国后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
(4)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对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解。
(要求:以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心,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16-11-18更新 | 3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顾这20年的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暨土地承包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12—1984.12)。……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1—1991.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1—1996.12)。……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中国的土地开发却与英国的圈地运动形成了鲜明对比,英国的圈地过程有着详细的法律制度的安排,协议圈地运动、议会圈地运动和一般法令下的圈地运动三种圈地形式并存,保证圈地过程公正而有效地进行。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土地私有制的强化,奠定了英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中国无论是从目的、方式还是结果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首先对土地在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中的定位并不明确,其次,在相关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法律的保护,从而为制度化腐败和国家社会主义留有可乘之机;再次在结果方面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对经济的阻碍后果严重。

——摘编自《中国的土地开发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的比较》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谈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的土地开发和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点。
(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耕地被大量开发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