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6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2021-07-08更新 | 4335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2021-09-27更新 | 2942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潍坊高密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线上拉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
展品
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2021-10-07更新 | 2890次组卷 | 17卷引用:第十一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4 .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新者主张国民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号 召“家庭革命”。 一些读书人甚而设想“废婚毁家”,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上述思潮的产生表明(     
A.辛亥革命强化民主共和观念B.五四运动促进民族觉醒
C.工业化增强了经济自立能力D.民族危机引发思想震荡
2022-11-16更新 | 643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江苏省淮阴县1912年调查:渔沟乡有私塾38处。县城亦有数十处,是公办小学的五六倍。江苏《吴江县志》云“民国建立后,新式学堂逐渐推广,但私塾仍大量存在,少数私垫开始仿学校设置国文、算数等科,分堂讲授。”据此可知,当时江苏地区(     
A.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杂陈的特点B.政府较为重视近代教育的发展
C.私塾教育阻碍了新式教育的发展D.教育摆脱了从属科举制的地位
2022-08-05更新 | 935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灶神画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供年节时张贴以供祈福纳祥、驱神辟邪及装饰之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掀起旧年画改造工作。如图为凤翔县新式历头灶神画(历头中年历气节表未印),是当时年画改造初期的尝试之作。

年画正中,一对年轻夫妇的半身像取代原有的灶神形象,两人胸前分别佩戴“生产模范”“劳动英雄”字样的红花。两人头顶门楣正中题有“民主家庭”四字,左右梁柱上题有“民主自由新世界,劳动读书好人家”的对联。两人背后各有一个身穿朴素制服的公务人员。最下方有两个童子肩扛锄头、斧头,都在持书阅读。历头部分居中的是五角星,左右斜插五星红旗。旗帜斜下角空白处各有一位挑水农民朝一簇庄稼走去,左右边角处有两个青年在割麦,两人之下是两个老者持斧拄锄,寒暄正浓。


——张春霞《从〈民主家庭〉看新中国初期凤翔年画图像之变》


概括指出新灶神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2022-03-22更新 | 482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士走马”

材料   下图为清末北京《星期画报》第22期(19072月)刊发的《女士走马》。


   

《女士走马》附文说明:

女学生骑马经过琉璃厂,有人嘲笑说,女子只配管二门里头的事,不该如此瞎逞能。

作者于是站出来,为女学生辩解:“咳,说这话的,就算项固到家了。古人教女子办家里的事,是他的天职;没说过教女子不懂外边的事。现今盼望中国自强,女子会骑马,正是自强的苗头儿。请问当年那花木兰替父从军,谯国夫人领兵打仗,他们都不会骑马吗?"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
8 .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地位的提高”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

1章总则第4条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53年)

材料二


材料三   19491956年全民所有制各部门女职工年末人数表(单位:万人)

年份合计工业建筑业和资源勘探农林、水利、气象运输和邮电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物资供销城市公用事业科、学文教卫生金融
保险
机关
团体
194960.032.50.10.11.05.113.40.57.3
1952184.893.11.10.53.216.80.241.64.124.2
1953213.2105.93.01.04.019.90.546.04.928.0
1954243.5114.63.62.05.529.10.453.95.628.8
1955247.3110.34.12.46.531.30.855.15.331.5
1956326.6129.89.04.67.068.21.767.15.633.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中国妇女统计资料》


(1)材料一对我们研究的主题有何重要价值?
(2)材料二、三作为研究主题的证据,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3)考量新中国初期妇女地位的变化,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2022-03-14更新 | 374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晚清时期,汉口的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汉口的姑娘生得傲,麻纱裤子穿一套;红缎子鞋,皮底铰;燕子头,反镜照;新市场里买戏票,三层楼上靠一靠……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须合体量。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这首歌谣不能反映(     
A.娱乐方式世俗化B.社会生活近代化转型
C.西方生活方式的普及D.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色
10 . 1912年的《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分西式和袍褂式两种。这反映出当时(     
A.西式礼服成为主流服饰B.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
C.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D.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