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瓶小可乐,见证大历史

1927年,可口可乐进入上海市场,与著名的屈臣氏汽水公司合资生产。1930年,屈臣氏公司请上海广告画家设计了一幅“请饮可口可乐”的月份牌广告画,画中人是著名演员阮玲玉。借助阮玲玉的人气,可口可乐开始进入市民阶层,销量与日俱增,成为了一种流行饮料。到1933年,可口可乐在上海的装瓶厂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可乐汽水厂。到1948年,该厂产量超过100万箱,创下美国境外销售纪录。1949年,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退出中国市场。自此以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1978年12月,可口可乐公司与中粮总公司达成协议,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装瓶设备,在中国设专厂灌装并销售。1979年1月,中美正式恢复邦交,首批瓶装可口可乐由香港发到北京。1981年4月份,可口可乐北京五里店厂正式投产,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吗?喝可口可乐就是卖国主义”;1982年,商业部通电全国,停止内销可口可乐。1986年,可口可乐第一支中国电视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到2017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建厂45家,系统员工总数超过45000人,其中99%为本地员工。1992年起,可口可乐中国不遗余力地通过奥运火炬接力,让更多中国人直接参与奥运。可口可乐是唯一一个全方位赞助中国举办特奥会、残奥会、奥送会、世博会、大运会、青奥会的企业。

——摘编自李杨《洞孔中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并简析1949年前该公司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2)材料提供了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案例,蕴含了诸多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 . 阅读下列关于“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相关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35日《临时政府公报》29

材料二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摘编自李玉刚著《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

材料三   自袁为总统,野有饿殍,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1915年《讨袁宣言》

材料四   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3 . 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1)材料一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8-10-0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殷末周初,为满足帝王狩猎和通神需求而出现的“囿”与“台”,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修建的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园林。西汉皇家园林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实现了通过园林的理水来改善城市的供水条件。魏晋南北朝后,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异军突起。隋唐时期,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推精致、意境深远的东方式园林体系已成型,并影响到亚洲汉文化圈广大地域。两宋时期,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元明清时期,园林出现地域的划分.形成了江南、岭南、北京三大风格的鼎峙局面。清代中后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未能系统总结提高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造成部分造园文化技艺的失传。

——摘编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等)

材料二:1840年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园林的形成。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公园类型有三种:租界公园、自建公园、转型公园。我国最早的一座租界公园建于1868年,其最先不允许华人进入。19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私家园林的主人对自己的宅园尝试使用西洋的管理方法,并出现了私人修建公园的情况。同时皇家苑囿、旧时街署园林、孔庙等园林向社会开放,形成大众公园。辛亥革命后,在一批民主主义者极力倡导和影响下,我国一些主要大城市中相继出现了政府修建或改建的公园。英国人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对我国初期的公园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安怀起《中国园林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典园林相比,我国近代园林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在《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