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娶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在民国时期人们婚姻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摘编自刘超《青年婚恋观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

(一)1949—1978年: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

(二)1978—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

——据王英侠、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


(1)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婚恋观变迁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核心功能是国家政治管理。北京内城以皇城、紫禁城为中心,“分列八旗,拱卫皇居”,严禁经商、生产,维护皇权的权威,体现封建专制对社会秩序的安排。1900年之前,城市规划基本保持封建时代都城的原貌,落后于青岛、广州等城市,更落后于后来居上的上海。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中央公园是由清帝退位后社稷坛改建的,天安门广场的开放也是在1913年后。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难以适应发展需求。王府井大街毗邻使馆区,外交使节和侨民众多,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区,消费群体追求高档化和西洋化,使这里成为京城少数的商业街区。

——摘编自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

材料二   近代工业的出现使资金、技术、人才大量集中于城市,城市开始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转向以生产消费功能为主,经济上取得对周围农村的支配地位。近代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工商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商人、买办等构成城市新兴阶层。租界对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起着示范引导作用。上海英租界由领事召集选出董事会,下设工部局,工部局内设财政、税收、工程、警察等部门负责租界内的管理。这种运作机制颇似西方城市的行政制度。租界里的市政条例很多,如要求人车分道等,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租界影响华界,华界模仿租界,推动着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城市功能和结构的近代化,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以官府、祭祀坛殿、寺庙为中心的布局被以商业街区为核心的格局代替,人们根据交通、生产、环境的因素设计城市。上海公共租界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开始兴建高标准的碎石马路,电报电话、照明系统、邮政系统得以建立。城市消费生活向开放、多元、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变迁。城市形成一种亦中亦西的具有半殖民地色彩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消费格局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领域最先打破等级制,消费走向大众化、平民化。可以说西学东渐之下,观念的更新是人们消费变化的思想根源。

——摘编自田兵权《简议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


(1)依据材料一概述晚清时期北京城市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北京城市近代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最早的江南女校是在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的背景下建立的。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江南教会女校,作为传统中国土地上的一个崭新的文化现象,虽然面临重重阻力,但是仍然不断地将女性(应)接受知识这种观念向外传播。1898年,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校——中国女学堂诞生于上海。上海是近代江南女子教育的一个中心,女子教育开始在近代蓬勃发展。在朝廷和社会兴废女学的长期争议中,民间办女校之风渐兴,打破了教会女校一家独大的局面。清政府被迫于20世纪初做出变革姿态,实施“新政”,并对女学开禁。此后,官办女校在全国范围内日渐兴盛,而江南女校则始终居于领先地位。民国建立后,社会变革不断,女校和女学生无可避免地卷入历史洪流中,在改写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创造着历史,部分进步的在校女生和毕业女生不甘于“他者”的身份,开始为“女界”的未来奔走呼号。

——摘编自徐宁《女校与近代江南社会的变迁》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