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汉代除崖墓外,各类墓上均有坟丘,帝王、贵族官僚墓上的坟丘都十分高大。西汉帝陵以坟丘为中心,周围筑夯土墙垣。每墙中央开一门,构成一个陵园。园内有寝殿、便殿,因旁有庙。汉代墓室构造日趋复杂。有土坑木椁墓、石室墓、画像石墓、砖室墓、画像砖墓等。食物、衣科、各种器皿及生产工具等等,经常出现于汉墓中。汉代上自天子,下至臣民,家有丧事,亲故往往送钱帛财物以助丧,贫人与富人俱钱百,并为赙礼。

灵魂不灭观念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能祸害或保护子孙,干预人事,在这一观念影响下,人类丧葬习俗中出现了厚葬现象。“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东汉政论家王符就厚葬现象曾批判道:“虽.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明立于世,光荣著于俗。”世人在丧葬上的奢侈行为不过是打着尽孝的幌子以博取功名而已。

——摘编自郝建平《论汉代厚葬之风》等

材料二   “世俗轻愚信祸福者,畏死不惧义,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空家以送终。”“无益于奉终,无境于孝行,但作烦搅扰,伤害吏民。”厚葬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的消费,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他们”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汉墓十墓九空,绝非夸张,可以说厚葬之初,也是盗墓之始。就汉代而言、厚葬与“虽有其财,而无其尊、不得逾制”的封建礼创制背道而驰,破坏尊卑之序,冲击封建治秩序。

——据王充《论衡薄葬》、班固《汉书成帝纪》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厚葬之风的表现,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厚葬现象盛行的危害。
2022-05-3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2年咖啡传入伦敦,到1663年伦敦有80多家咖啡馆。咖啡馆首先出现于城市中心,一开始就成为社会精英的聚会场所,是商业信息的来源,是文学素材和灵感的源泉,也使人们在共同话题的探讨中交上志趣相投的朋友。到18世纪,咖啡馆也成为中下层民众的会所。因为共同的兴趣和地位,英国咖啡馆分化为文学交流、学术和科学交流等各种咖啡馆。1718世纪的英国“报刊革命”中,报刊涌入咖啡馆,作为书报阅读之地,咖啡馆对顾客的恶行有严格限制。

——摘编自张佳生《从啤酒馆到咖啡馆:近代英国公共空间的文明化》

材料二   咖啡馆在近代上海城市生活中承担了复杂的社会功能。咖啡馆最初为适应外侨休闲和聚会而设立,在建筑装饰和品饮方式上都体现了异域特色,成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窗口。随着咖啡馆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上海市民多维活动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炫耀性消费、商贸洽谈和政治谋划的舞台。上海咖啡馆在近代发展中形成了规范营业和协调矛盾的同业公会,政府也通过对咖啡馆价格、营业时间等方面的管理将政策推行到市民的日常生活。

——摘编自陈文文《19201940年代上海咖啡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英国咖啡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上海咖啡馆的功能并做出评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逐步彤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完塾规范的近代教育体制。教会学校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如林乐知在上海开办的上海震旦大学。这些教会学校教授内容以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为主配含以体育。美术、音乐的综合性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会学校招收社会各阶层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他们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兴办了教会女校,如燕京大学等,使中国女子第一次接受学校教育。破除了几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提高了妇女的地住。

——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教会学校的兴办加快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旧交替。为近代教育建立起了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然而,传教士是在有着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情况下进入中国的,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有着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是国传教士明思博曾说:“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赖上的支配,并在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

——摘编自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传教士在华创办教会学校进行简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1644年,清军入关,统治者用满族服饰来同化汉人。1929年,民国政府将旗袍定为国家礼服之一。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良,进入千家万户。30年代,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彰显“民国范”。1943年宋美龄访美期间,身穿一袭黑色缎面旗袍,言谈举止优雅大方,被推选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旗袍为赢得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9年后,旗袍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2011年,旗袍手工制作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女性的象征。

——摘编自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旗袍发展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旗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时期主流服饰
1840年前长袍马褂、旗袍
辛亥革命后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改良旗袍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改革开放后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的服装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1)西装何时传入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苏式服装的流行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49年,英国产生了最早的发明专利。1624年,英国实施《垄断法》,宣告所有垄断、特许和授权一律无效,今后只对“新制造品的真正第一个发明人授予在本国独占实施或者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为期十四年或以下,在授予专利证书和特权后,其他人不得使用”。这被公认为现代专利法的鼻祖。其后,欧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国会)保障著作家和发明家对其著作和发明在限定期间内的专利权,以促进科学与实用技艺的发展”。专利制度诞生后,世界上许多重要发明被授予专利权,如避雷针、火车、炸药、留声机、内燃机等等。尽管各国专利法各有特点,但都反映了专利制度的两大基本功能:即法律保护和技术公开。以出版专利文献的形式来实现发明创造向社会的公开和传播是专利制度走向成熟的最显著特征。

——摘编自王桂玲《专利制度的起源及专利文献的产生初探》

材料二中国古代,政府对知识、技术缺乏规范性、成文性的制度保护,民间则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晋商中以做酱菜闻名于世的六必居,以自制中成药龟龄集和定坤丹驰名的广盛药铺,这些著名商号都掌握着某种独特工艺,依靠雇佣家族成员,不让族外人员知晓来维系其生产过程的机密性。古代大量的秘方、技术绝活都采取了“世代单传”、“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式,以降低技术诀窍泄露的风险。直到近代,洪仁玕才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张。1912年12月,当时的工商部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这是我国第一部保护专利权的成文法,中国专利制度开始建立。

——摘编自周陈钰《古代中国知识产权思想的发展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专利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比较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在知识权益保护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