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时,北京有很多皇家园林,由内务府的特别机构奉宸苑管理和维持。紫禁城内有皇家花园;皇城内有北海、中海和南海三大湖泊,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城郊有颐和园。此外,北京城还有众多皇室庙宇,如社稷坛、太庙、天坛、地坛、先农坛等。高官显贵往往拥有华丽的花园,老百姓只能偶尔逛逛民间庙会和城郊的西山,街道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场所。1914年,民国政府建立京都市政公所,让其担负改造旧的城市面貌从而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同年,社稷坛被市政公所改造为中央公园,向公众开放,成为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其建设经费主要依靠北洋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居民捐赠以及门票收入。后来,北海、天坛、颐和园等纷纷向公众开放,近代公园逐渐发展成为集娱乐、商业、文化和政治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据(美)史明正《从御花园到公园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

材料二   清末民初, 归国学人引入西方“都市森林化”城市规划理论。1931年,国民政府实业部第一次下令要求各省市筹建森林公园,以开发城市风景、增益民众健康,南京、北平等先后响应。1934 年,经实业部再次敦促后,汉口、开封等着手试行;两年后,实业部又提醒其余省市筹设切勿懈怠。然而不久后该令几近中止,森林公园建设不了了之。许多“在建”的森林公园并未完成;建成的森林公园,因城市交通和经济条件所限,主要吸引热衷西式生活风尚的都市青年或中上层社会群体,普通市民对森林公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据左承颖《“森林”进入城市:民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

年份198019891991199220012007201320172018
目标绿色城市卫生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公园城市

——据韩若楠等《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北京城近代公园与传统皇家园林、庙宇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森林公园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分别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所蕴含的先进理念。
2 . 【体育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一度曾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运动如足球,拳击等,也自下而上地渗透到上流社会并逐渐成为全民共同的体育休闲方式。186312家俱乐部在伦敦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来规范足球运动。1888年足球联盟成立,确立了职业足球比赛的合法地位。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英格兰从1893年的560人上升到1914年的7000人,到了19世纪末,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都建设了各种体育场馆,仅伦敦就建有6个体育馆、61个足球场和297个网球场。

——摘编自任慧明《英国现代体育的起源》

材料二晚清以来,随着西风东渐,近代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中后期在我国的教会学校、洋务学堂以及资产阶级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设置西方近代体操课程。1903年,清政府实行癸卯学制,在全国各级学堂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标志着体育在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正式产生。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推广到全国。体育课的广泛开展,增强了国民的体质,还在凝聚国力、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现代体育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至民国体育课程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一千零一夜》的翻译概况(部分)

时间

概况

1900

周桂笙开始在《采风报》上连载了根据英译版翻译成的文言文《一千零一夜》,分别是现译为《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和《渔翁的故事》的两个短篇故事,文字浅显易懂。

1903

5月,《大陆报》开始连载《一千一夜》:《绣像小说》开始连载《天方夜谭》。

1903

文明书局出版了钱楷根据日文译本翻译的《航海述奇》(今译《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这是《一千零一夜》故事在中国的第一本单行本。

1904

《女子世界》连载《侠女奴》(即《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后出版单行本。

1905

《东方杂志》开始连载《天方夜谭》。

1906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奚若翻译的《天方夜谭》,共四册,50个故事。美若以文言译者,平实晓畅,深受时人推崇。

1909

《一千零一夜》被录入由孙毓修主编的中国最早完整汇编的儿童文学读物《童话》丛书。

——摘编自李鑫《〈一千零一夜)在中国(1900-1929)》


指出清末《一千零一夜》翻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出合理解释。
2022-07-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秦时期,沿袭殷商取名旧俗,但又有些新的变化。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人们把它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并把这些思想观念命为名字,以示长辈的希望或命名者本人的追求。这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下,个人被包围在群体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受到特别的重视。这种宗族观念在姓名上也有强烈的影响,如“耀祖”“延嗣”“念孙”之类的名字就是宗族意识的体现。新文化运动中,左翼作家蒋光赤、教育家陶行知这些名字都有西方思潮冲击的痕迹。

——摘编自陶伏平《汉语姓名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文化内涵》

材料二 建国初期,除了一些频率极高的传统名字外,取的最多的名字就是建国、国强、国荣、和平、建华、新民、振华、新华等。大跃进中出生的人取名“跃跃”、“建功”和“跃进”等。文革期间,卫红、卫东、红兵、爱红等名字频繁出现。改革开放后涌现出大量富有浪漫色彩的诗意名,如“雨薇”“滴洋”“寒松”“涧珍”“梦诗”“墨涵”“若晴”等等。同时取叠字名的人增长迅速,表达出一种亲切、喜爱之意,适宜于抒发长辈对晚辈的细腻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华”“建”等象征国家的字逐渐减少。

——摘编自王慧冬《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姓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人取名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体现的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述改革开放前后取名标准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就有关于勤俭节用思想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勤俭节用思想则是各学派共有的伦理主张,儒家奠基人孔子提出“温、良、恭、俭、让”五大德目;墨子则把俭约和淫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匮乏,提倡俭约,有利于缓解社会消费需求和物资短缺的矛盾,可保证社会安定和发展,荀子曾提出“强本而节用”的主张。

——摘编自张元凯《关于中国古代的勤俭节用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材料二   到了近代,中国传统的消费习俗在城市社会生活中逐渐出现奢侈豪华的趋向。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方面看,崇俭戒奢的传统观念未必是十全十美的观念和习俗。消费需求的扩大,是刺激工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近代某些奢侈消费也并非是一种完全正常的消费行为。特别是富商的豪华排场,实际上仍带有一些为了摆脱出身寒微而自我炫耀的成分,许多人还盲目崇拜和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大肆挥霍。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奢侈消费面面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勤俭节用”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产阶级家庭的理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远离职场的竞争。而在实际上,19世纪有许多中产阶级妇女参与投资和经营活动:投资运河、铁路、海运业、政府债券、银行保险、经营商业和工业企业等, 规模和数量虽然很有限,但它在英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70年,议会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以保证妇女独立经营或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是英国妇女拥有独立财产权的开始。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并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
2022-05-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早期医书文体以问答体为主。许多书籍,如《脉法》《黄帝内经》等,并不是当时人所写的,往往是后人依靠前人留下的文献、传说编写的……由于长期依赖和崇拜经典,致使医书缺乏创新和提高的动力。

——摘编自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

材料二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然而,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由于国民政府在引入西方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同时,错误地认为中医不合乎科学,对中医采取了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在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下,西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的原因、预防和治疗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传入中国,使传统的中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根据历年统计公报,1990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为185.69亿元,占当年全国卫生总费用的24.99%,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为383.09亿元……此外,为了给政府行为提供有效的法律规范,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标志着我国卫生防疫体系从行政管理进入法制管理。

——摘编自王胜利《新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医学书籍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帝内经》。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医学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例举17世纪英国在生理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2-04-18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竹枝词三首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色类砂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

——摘编自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

牛酥羊酪作常餐,卷饼包麰日曝干,留行中华佳客到,快呼请上水晶盘。

——摘编自招隐山人《申江纪游》

荷兰冰水最清凉,夏日炎炎竞爱尝。中有柠檬收敛物,涤烦祛秽带琼浆。

——摘编自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因素。
9 . 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娶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在民国时期人们婚姻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摘编自刘超《青年婚恋观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婚恋观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

(一)1949—1978年:以政治出身为主导的择偶标准。

(二)1978—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择偶标准。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以经济地位为重心的择偶标准。

——据王英侠、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


(1)指出材料一中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
(3)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谈谈你对婚恋观变迁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期京剧从编剧、演员到乐师、化妆师,无一不是男人;剧中演员无论老幼,均由男人扮演;当时培养京剧人才的科班不招收女学生,男演员不招收女徒弟。到了1735年,乾隆下旨禁止女子进入戏院。

材料二:在1845~1861年间上演的以旦角为主的京剧剧目中:愚蠢的女人、邪恶淫荡的女人和专门诱惑男人的女妖怪约占34%;贞洁烈妇、贤妻良母约占31%;少数剧目中也有一些武艺高强的女性形象(约占20%),通常由武旦扮演,在表演中多以武打为主,重在显示演员的武功,人物性格刻画被置于十分次要的地位。

材料三:在1917~1937年创作的以旦角为主角的83个新戏中,女主角大胆追求爱情的28出;表现贤妻良母、贞洁烈女的24出;表现巾帼英雄的10出;反映妇女遭受迫害摧残的7出;表现女妖怪的6出。这一时期内即使塑造的是女妖怪,也大多善良可爱;至于舞台上的女神,更是美的化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控诉对女性的虐待和摧残的戏,表现了对女性不幸遭遇的极大同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育馥《京剧——观察中国女性地位变化的窗口(1790~1937)》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性在早期京剧中的地位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7~1937年女性在京剧形象中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因素。
2022-03-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