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1 道试题
1 . “她”字的诞生

1823年,来华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中,因汉语里没有字与“she”相对应,他将其译为“他女”。

1864年,传教士罗存德在为教会女子学校编写英语文法书时,可能受到广东话或客家话影响,将所有的第三人称都译成了“佢”。1878年,曾求学英国的广州人郭赞生将传统的“伊”字用于翻译女性代词。

1918年,周作人指出:刘半农曾提起创造一个“她”字,但用新字在印刷时需要铸很多铅字很不方便,所以暂不提倡,而可用“他”暂代。在一些响应者看来,这个字本身就是女子独立和与男子平等的象征符号。

1919年,《新青年》刊登了《英文“she”字译法的商榷》一文。此后“伊”字指代she的方案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她”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5月20日,白话诗人康白情在《晨报》上发表《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成为在报刊上正式使用“她”字的第一人。1920年,留学英国的刘半农以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思念。20年代中期以后,“她”字大量流行开来。


(1)依据材料,概括女性新代词发生的变化。
(2)结合所学,分析“她”字出现的原因,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竹枝词三首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色类砂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

——摘编自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

牛酥羊酪作常餐,卷饼包麰日曝干,留行中华佳客到,快呼请上水晶盘。

——摘编自招隐山人《申江纪游》

荷兰冰水最清凉,夏日炎炎竞爱尝。中有柠檬收敛物,涤烦祛秽带琼浆。

——摘编自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约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开始出现,而后一夫一妻模式的小家庭和最初以原始习惯来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形成。周礼上说:“夫妻一体也”,夫妻是“一与之齐,终身不改”。照此说来,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自西周始,婚姻实行等级婚、买卖婚与父母包办婚姻,程序上则采取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奉行“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而在婚姻关系终止上,男方拥有绝对主动权。在家庭关系中,夫对妻、家长对子女占据统治地位,即“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雏形。后世继承了周代的婚姻家庭制度。两汉时,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思想正式形成,这进一步确立了家庭规范,包括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内容。《唐律》与《唐律疏议》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基本原则,用儒家伦理尊卑长幼的等级纲常为中心来规范婚姻家庭制度。例如以父权与夫权为重点,规定了家长可为卑幼包办婚姻。宋至清朝均加以继承,当然也有所变更并加以完善。

——摘编自马荟《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婚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变革”,而又以近代婚姻观念的变革最明显、内容最丰富。延续了几千年的以家族为本位,以维护男权为目标的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教冲击下,开始走上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道路,以个人主义、男女平等、自由自主为价值取向的西方婚姻观念输入中国,并逐步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五四前后婚姻变革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封建家庭主义的束缚,对传统婚姻给予摧枯拉朽式的打击,使旧有的、野蛮的、半文明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近代中国人一度树立起情爱、人性、自由、自主自立等现代观念。这一时期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婚姻目的出现了变化、婚姻主权开始下移、男女双方的择偶标准发生了明显改变、夫妻关系趋向于平等以及文明婚礼开始盛行。

——摘编自《五四前后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与西方婚姻观念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婚姻变迁的影响。

2019-05-12更新 | 301次组卷 | 4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凉山州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漂亮、时尚的服饰数量有限且价格昂贵,是贵族的专利。在17世纪,懂得自我节制,远离奢侈服饰是维护共和国公共福利的重要品质。贵族男子在“光荣革命”之后,即树立起光辉的节俭形象,以增添其统治的正统性。中间阶层通过远离奢侈服饰,展现“谦虚与节制的男子气概”,以期参与政治活动。工业革命后,工人阶层也可以身着原来象征贵族的服饰,各个阶层由于工作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平面纸样制作方式不断被推广,服装设计更加便利;化学染料也在制衣工厂里面被大量使用,生产出多样化的色彩鲜丽的服装;制衣工厂也引入机器和流水线进行大规模生产,服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传统服饰的功能不仅仅是遮羞避寒,更是身份地位、官阶等级的区别与显示。鸦片战争以后,大量的洋布料占领中国市场。20世纪初,孙中山仿照西式服装定制了一套服装,前襟为五粒纽扣,象征五权宪法,两袖口各为三粒纽扣,象征三民主义,被称为“中山装”。女子服饰在辛亥革命后开始去繁为简,此时的女子上身着小袄,下身为摆裙,将女性身材的婀娜丰满加以衬托,更加凸显女性的人体美。民国政府建立之后,以西方服饰为主的新服饰开始在大中城市流行,并以此辐射到其他小城镇中去。当时的服装世界是西装革履,长袍马褂,袒胸露背,新旧土洋,千奇百怪,而传统衣冠服饰所蕴含的贵贱之等尽消失在个体追新求异的时尚潮海中。

——摘编自王静渊等《明清近代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服饰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服饰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发展的认识。
5 . 自来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随着城市建筑物的增加,许多河道支流相继填没,水源减少,加之居民密集,移物堆聚,源水受到污染,致使生活用水日益困难。

1875年,洋商格罗姆、立德尔、华脱司等人在上海开设供水公司,建成小型自来水厂。这是上海最早的自来水厂。1879年英国商人麦克利·沃特向公共租界的市政机关工部局提出建造自来水厂的建议,并联合上海的其他五名英国商人,在伦敦组成了"上海自来水公司筹备委员会"。1880年,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申请专利,经工部局批准,8月签订供水合约,取得了在公共租界开办给水工程的专营权。

1897年种商集资在城厢开办自来水公司,取名为内地自来水厂。这是我国自办自来水厂的创始。1915年全面改造后改名为商办内地自来水有限公司。1910年两江总督李钟珏创办官商合办的问北水电公司,自行建厂供水。

浦东地区原无水厂,市民生活用水日益困难。19305月国民党上海市市长受社会舆论压力,被迫下令筹建水厂。19376月浦东烂泥渡游龙路上的水厂建成供水。

材料二   1956年,在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和领导下,组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完成了全市环流管网的排管工程,联通了各水厂间的输水管网,统一了水价,建立了供水调度系统,结束了上海历史上长期分割供水的局面。

1999年上海城市年最大供水量近16亿立方米。同时建立了水质控制监管中心,完善了水量调度中心的各种设施和信息系统,对城市供水管网实行了有效的监督和统一的调度,基本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市自来水厂修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上海自来水事业所发生的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的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农村。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确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解。人们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城市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

——摘编自巫仁恕《明清城市民变研究: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成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哪些重大变化?
2022-11-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某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部分)

年份人口数(万人)耕地数(万顷)米价(千文/石)
1661323.358.70.963
1685332.472.70.539
1724533.680.00.525
17531651.483.11.012
17843283.289.81.412
18204799.295.02.432

——摘编自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一则国产欧式女鞋的宣传广告

注释:图中的女鞋广告语为
先生早起出讲堂,第一注意学生装。
你们全身所服用,是否国货抑外洋。
一生敬谨答教师,专用国货已多时。
学生所穿的靴鞋,买于陈嘉庚公司。
(陈嘉庚是民国时期著名民族资本家)
先生闻言大欢喜,更望诸生都如此。
诸生一一齐点头,爱国须用国货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米价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广告所倡导的消费观念,并分析其影响。
2022-05-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浙江省学考历史总复习模拟卷(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产阶级家庭的理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远离职场的竞争。而在实际上,19世纪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妇女进入教师、护士、职员等行业,也有许多中产阶级妇女参与投资和经营活动:投资运河、铁路、海运业、政府债券、银行保险、经营商业和工业企业等。1870年,议会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以保证妇女独立经营或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是英国妇女拥有独立财产权的开始。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投资经营活动规模和数量虽然很有限,但它不仅发挥了在英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扩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影响力,由此推动了社会向两性平等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014月,《中外日报》刊出的一篇题为《拟上海女学会说》文章,作者认为身为女性“有改革之责,发言之权”“中国之积弱由于女权之放失,女权之放失由于女学之式微”“倡兴的'女学',不只是为了‘强国’,还为了争取‘女权’。女学者,全国文明之母;女权者,万权之元素”。1904年,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女子吕碧城诗文,她继续提倡女学和女权,认为倡办女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女子“助国家之公益”。还在于“激发个人之权利".

——李长莉《晚清知识女性的“新妇女观”》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角色变化,概括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这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初兴时期“新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妇女解放的认识。
2021-11-09更新 | 16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化势和魅力,但是也都有着自家的不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体开始走向创新之略。中国的服设计师们不但继承了传统装造型的简洁流杨、宽松逸的特点,而且还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的特点,故而新设计的服体变得更有美感、更加贴近身体。当时在“西风东渐”影响下,中西合的服饰或纯中式的服饰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中山装”一度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而“服饰”则被公认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中国服饰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弊端。如今,服饰复兴,汉服热兴。服装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东方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运用,甚至在国际服饰文化平台制起一股迷人的东方风。

——摘编自应品洁《浅谈中西方服饰设计的异同》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饰创新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方风回归的理解。
10 . 社会的变迁涵盖多方面并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石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深衣属于汉服,国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故谓之深衣”,后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惠曾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朱子深衣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该礼服的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ニ,即由十ニ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ニ个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据《朱子家礼》等

材料三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既体现命精神又符合审美需求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体现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前衣襟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粒袖扣,表示“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中山装,国人竟相效法。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

——摘编自陈蕴菡《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材料四 建筑室内空间的顶棚,藻井通常只用在宫殿。唐代“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画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也显“中为应之谓,盾为经久不渝之建筑“以天为遵”并“致中和】更地马,万物育焉。”

——据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基本观点,并简要分析“邪辟之说灭息”所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异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流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凸显“中庸”观念的中国古代建筑两例。
2021-10-12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