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汉代政府颁布法令免除老人赋役,设立了常平仓作为备荒仓储,且建立了报灾、勘灾和救灾等基本程序。隋朝设立义仓,南宋时期设立社仓,形成了完整的备荒仓储体系。明清时期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渐增多,许多慈噩组织规定对“贫困无依的孝子、节妇”要优先给予救济,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不予救助。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材料二 晚清以降,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接触中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弊在于“有养而无教”,并认识“重教”的积极意义。晚清政府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民国政府逐步摒弃传统的慈善观念,代之以先进的国家责任理念,将社会救济视为“集体之生存而当为,不专为人类之悲悯而宜为”的事业。

——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宋代,士庶服饰的儒雅化体现在服饰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头巾为例,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襕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编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191241日,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中国)始能与世界竞争。”惟其如此,辛亥革命后的改革社会风习之举,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具有不可以区区视之的意义。民国初年,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革的特点,并说明服饰变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6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2021-07-08更新 | 4302次组卷 | 27卷引用: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黄帝纪年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用“干支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使用的年号纪年法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纪年变革,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不再以年号纪年,而以中华民国纪年。同时,重新编订历书,以“崇正朔,便日用”为原则,并考虑到民间对阴历习惯既久,将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袁世凯和张勋复辟期间,两度废止民国纪元,改用洪宪、宣统年号纪元,复辟失败后又恢复民国纪元。北洋时期,一度出现恢复阴历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同时保留阴历(农历),重大纪念活动以公元纪年为准,而传统节日还是遵从农历。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人们选择西元不过是一种公认的习惯,完全是为了方便,而不是因为西元更接近“真理”。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浦江客的新浪博客《公元纪年走入中国意义何在》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年纪年变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和新中国为什么都采用阳历,在采用阳历的同时为什么都保留阴历。
2021-04-28更新 | 259次组卷 | 4卷引用:【必刷题】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2)-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世界文明交汇中,中国女人缠足在晚清成为愚昧落后的象征。进步知识分子认为没有新女性将难以抚育新国民,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创制《不裹足会草例》倡导女子不缠足并率先给自己的女儿放足,之后发起成立全国性不缠足组织,为争取女权而奔走呼喊。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请禁妇女裹 足折》,从强国保种的角度向朝廷倡议放足,希望从国家层面加以规范。1901年清廷正式以官方名义劝导女子放足,当时《大公报》《天足会报》等各种报刊大量刊载批判缠足与提倡放足的文章,一些关于戒缠足的歌谣、漫画、弹词也广为传布。1904年政府颁布《劝行放足歌》,并于1907年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 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明确要求废除女子缠足。

——据张德安《身体教育的历史一关于近世中国教育的身体社会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废除缠足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废除缠足运动出现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7 .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1.一天,鸣凤在走廊上遇见觉慧,便习惯地称呼觉慧为“三少爷”。

2.觉慧和鸣凤正在聊天,大太太周氏派人来找鸣凤……

3.周氏告诉了鸣凤一个不幸的消息。周氏虽也不忍,但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违抗。

4.鸣凤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到花园的湖池边,那是她被迫选定的归宿地。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2018-09-11更新 | 207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十年(2012-2021)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8 .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一:“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年3月5日《临时政府公报》29号

材料二: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李玉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三: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讨袁宣言》孙中山1915年

材料四:

油画《宽容》沈嘉蔚

(1)从以上四则材料中选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9 . 妇女与教育

材料一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地点特色
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

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10 . 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6-12-12更新 | 1849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十年(2012-2021)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