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交通工具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铁路总里程仅有2.18万公里,其中还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能通车的公路仅8.08万公里、民用汽车5.1万辆;民航航线只有12条;我国的主要参输工具还是畜力车和木帆船等。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未开启交通近代化进程B.现代运输能力相对薄弱
C.传统交通方式已被取代D.交通工具已能自主生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国正式有铁路是1880年开平矿务局修建的唐胥铁路(全长9.7千米),1888年延展到天津,全程130千米。至1894年,清政府共修筑铁路447千米,1945年中国大陆共有铁路25523千米,可以通车的铁路到1949年为21989千米。这从侧面揭示了近代中国
A.历届政府对铁路修建的重视B.修筑铁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C.政局的混乱影响民生的改善D.发展交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年以后,英国收费公路的普及进程加快。到18世纪晚期,伦敦、中西部和北部的大城市及其周边道路都已成为收费公路,到1836年英国收费公路的总里程达22000英里,是法国或西班牙的两倍多。公路修筑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大多是当地的有产者,绅士和乡绅更为活跃,到19世纪20年代初他们对于收费公路的投资额达到1000万英镑。19世纪中期,铁路兴起,收费公路的修筑逐渐趋缓。1865年的三等火车车厢票价按1700年价格计算为.05先令,仅为客运马车票价的四分之一;1870年火车时速约为23英里,是1800年客运马车的近3倍,是1700年客运马车的10多倍。

——摘编自沈琦《从“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近代英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在广西修建了从龙州至镇南关长约50公里的公路,中国才开始有了近代公路运输。到1922年,全国仅有公路1185公里,1928年为29127公里。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军事等需要,扩大公路修建,到1936年,全国公路增至10.8万公里,但大都因陋就简,有路面者不过占35%。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添建西南、西北公路。通过公路运输的物资中,军工物资和统制物资占全部货运量的90%强,而人民必需的粮食一项只占2%。据1940年统计,中国平均每74平方公里才有1公里公路;同是国土辽阔的苏联,同年每7.8平方公里即有1公里公路。总体看平原地区的公路路基多半低下狭窄;山区公路,一般多陡坡、缺桥梁、少涵洞,渡口设备更是简陋,有沥青和水泥路面者不多,绝大部分是土路,行车状况很差。

——摘编自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公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50年以后英国收费公路普及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公路修筑不同于英国之处并予以简评。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淞铁路的拆与建

1876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招致清政府的强烈反应。经过交涉,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在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主张下拆毁。

材料一   英国《泰晤士报》载:其处置吴淞铁路一事,人皆知之,中国止进益之党不作他事,止以禁止改变为务。毁弃铁路主议何人,不可得知。闻共有七人,史册内载历来开创有七个圣人,似此可编列“七愚”姓名,传之后世。

——摘自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

电线、铁路皆中国数年后不能自己之事,昊淞则非其地。洋人所以不患亏本者,冀中国许其起卸进出口货物耳,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即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

费钱买之,又必费钱续之,且必仍用其人……任彼自造害也,我买而续之亦害也……并无轻者。

——摘自(清)沈葆桢《沈文肃公牍》

材料二   1898年,在吴淞铁路原路基的基础上又重新筑成了铁路(淞沪铁路),此时距吴淞铁路拆除已过了21年。考虑到清政府也正是这个时候才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吴淞(淞沪)铁路的拆和建,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化迟误的一个缩影。让国人痛心的是,1898年铁路重建的时候,国家主权的丧失,不仅没有比1877年减少,反而是大大地增加了。

——摘编自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1)对于吴淞铁路的拆除,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看法有何不同,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吴淞铁路的拆与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陆上交通工具发展情况表

古代先秦,轿子产生;
秦汉,车马为陆行主要工具;
唐宋,官僚们坐轿子的风气大盛,制车技术重点由乘车转向货车;
明清,轿子成为普遍的代步工具,出现帆车、铁甲车。
近代鸦片战争前后,盛行独轮车和轿子;
1901年左右,汽车由外国侨民引进到上海;
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
1920年左右,自行车成为一种新兴的代步工具普遍出现在街头;
1928年张学良聘请美国技师指导,在沈阳北大营军工厂成功仿造了美国万国牌载重汽车;
抗战时期,日本占领上海后,脚踏三轮车兴起。
现代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
20世纪80年代初,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
2019年,世界首条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通车;
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其中汽车2.92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60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06%。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支撑,结论不能简单重复论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