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交通工具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1865年,上海南京路开始使用煤气灯,这是上海使用煤气路灯的开端。时人记载初见煤气照明的情形道:“树竿置等所以照道,皆自来火,由地道出,光焰绝明,彻夜不灭。”“铁管遍埋,银花齐吐,当未设电灯时代,固足以傲不夜城也。”材料表明(     
A.煤气灯因洋务运动出现在中国B.上海民众对新事物的充分认可
C.煤气灯成为城市主要照明工具D.上海城市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2 . 据记载,早在列强兴办吴淞铁路之前,中国有识之士就已发出自筑铁路的倡议。但直至甲午 战争前,清廷主持修造的铁路,仅有由天津至关外中后所的“徽辅铁路”和台湾铁路及湖北大 冶一小段运矿铁路而已,合计约483公里。这种状况折射出当时
A.洋务运动已接近破产的边缘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列强资本输出规模日益扩大D.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艰难
2020-12-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3 . 据记载,19世纪末,在上海、天津、烟台、苏州、北京,甚至江西南昌等地街头出现有人骑自行车,上海甚至已有几百辆之多。这一记载说明
A.新旧交通工具迅速更替B.新式交通工具成为城市主导
C.传统交通方式受到冲击D.城乡之间交通条件差距较大
4 . 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引。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顽固守旧势力抵制先进的工业文明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的进步
C.封建专制制度与工业文明的冲突D.封建迷信思想阻碍近代中国进步
2020-05-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普通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物流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存在传统的物流活动。

材料一   《左传》记载,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官职,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是我国官办物流运输最早的记载。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汉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隋代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唐代驿站的设置已经达到了辽东。宋代,陕西粮食由惠民河转汴河入京,江淮粮食由淮水转汴水入京,山东粮食由五丈河入京。元朝初年,设京畿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秩正三品。明代通过运河和近海航运,将江南粮食经海路到海河,至京师。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清代漕运管理职责上分明,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

——摘编自赵志浩《中国古代物流业的发展与模式》

材料二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传统的物流方式不能满足商品与物资的流通。轮船招商局的设立开中国股份制公司的先河,打破了外国资本主义轮船运输势力对中国的垄断,是中国传统物流向近代物流转变的里程碑事件。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工商经济管理专门机构——商部,次年又专门成立了邮传部,统管全国航运、铁路、道路、邮政等事业。清末以来,形成了由破产农民与手工业者为主体的近代劳动力市场,为物流这种劳动密集型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摘编自贾杉《中国近代物流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物流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6 . 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A.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2019-05-02更新 | 377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2019-04-17更新 | 614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吴淞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8 . 袁昶《乱中日记残稿》记载:“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冲击了传统行业
C.促进了当地交通的进步
D.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2018-05-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钏影楼回忆录》记载:“上海那个地方是开风气之先的,外国的什么新发明、新事物,都是先传到上海。”下列不属于上海社会生活近现代化的史实是
A.1872年创办轮船招商局
B.1906年建成第一个有轨电车系统
C.1924年有公共汽车运行
D.2003年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盐铁论》记载:西汉时期官营制铁业多用囚徒生产,生产积极性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劣,而且价格高;官府专卖经营导致“器难得”,“善恶无所择”。而民间的制铁业,“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忙季节,他们将铁制农具运到田间地头,“民相与市买”,农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


(1)结合材料,以西汉铁制农具的生产销售为例,分析官营与民营手工业的不同影响。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原因。

材料三   晚清时期,近代铁路传入中国,对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国人对修筑铁路观点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