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铁路和公路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0年民政部核定奏准的交通《违警律》,是第一部完整的仿照西方设立的公共交通法规。其根本原则是限制个人随意性,保障公众利益。其中9项严重“违警罪”为:“一、于私有地界内当通行之处有沟井及坎穴等不设覆盖及防围者。……三、乘自行车不设铃号者。四、夜中无灯火疾驱车马者。五、以木石堆积道路,不设防围或疏于标识点灯者。……七、未经官准于路旁河岸等处设开店棚者。八、毁损道路桥梁之题志及一切禁止通行或指引道路之标识等类者。九、渡船桥梁等曾经官署定有通行费之处,而于定数以上私行加索,或故阻通行者。”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1959年,公安部和其他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城市交通规则的补充规定(草稿)》,明确规定:车辆装载不准超过规定的重量,小型汽车时速不得超过60公里,客运汽车只准拖挂一辆,自行车在转弯时要伸手示意等,没有明确的处罚条例。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交通部分别公布了《机动车管理办法》和《公路交通规则》,把城市交通和公路交通分割开来,分别制定了法规。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于198610月决定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全国城乡道路的交通管理由公安部门统一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8839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1991922日)等一批重要的交通法规也相继出台。

——摘编自赵炳强著《我国道路交通法规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0年颁布《违警律》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交通规则的发展历程。
(3)结合材料,围绕“城市交通与时代进步”主题,谈谈你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我国道路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道路建设改变了秦汉隋唐时期居民不得向大街开门、不得在指定的市场之外从事买卖的旧规矩,实行街与市相结合的新格局。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中心街道称为御街,御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设置军巡铺,驻守的巡警白天维持交通秩序,疏导人流车流;夜晚警卫官府商宅,防火防盗,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巡警。元代随着成吉思汗的东征西战,兵锋所至,驿站随置,道路贯通,运输不绝。极盛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稠密的道路网覆盖了亚洲大陆的广阔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可直通东欧多瑙河畔。

——摘编.自刘杰《中国古代道路》

材料二     1910 年民政部核定奏准的交通《违警律》,是第一部完整的仿照西方设立的公共交通法规。其根本原则是限制个人随意性,保障公众利益。其中9项严重“违警罪”为:“一、于私有地界内当通行之处有沟井及坎穴等不设覆盖及防围者.....三、乘自行车不设铃号者。四、夜中无灯火疾驱车马者。五、以木石堆积道路,不设防围或疏于标识点灯者....七、未经官准于路旁河岸等处设开店棚者。八、毁损道路桥梁之题志及一切禁止通行或指引道路之标识等类者。九、渡船桥梁等曾经官署定有通行费之处,而于定数以上私行加索,或故阻通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1959 年,公安部和其他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城市交通规则的补充规定(草稿)》,明确规定:车辆装载不准超过规定的重量,小型汽车时速不得超过60公里,客运汽车只准拖挂一辆,自行车在转弯时要伸手示意等,没有明确的处罚条例。1960 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交通部分别公布了《机动车管理办法》和《公路交通规则》,把城市交通和公路交通分割开来,分别制定了法规。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于198610月决定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全国城乡道路的交通管理由公安部门统一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8839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1991922日)等一批重要的交通法规也相继出台。

——.摘编自赵炳强《我国道路交通法规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道路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0年颁布《违警律》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交通规则的发展历程。
2022-04-05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必刷卷03-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铁路处在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在1913年成立的铁路会计统一委员会的努力下,从1915年我国开始有了正确的铁路会计与统计制度;铁路的联运从1913年开始尝试,在最好的时候实现了九路联运。北洋政府时期的修建里程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较少,但北洋政府时期的铁路建设也处在不断地进步之中。争取中国铁路的自主权,一直是中国近代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奋斗目标。从已成各路来看,外人、外资控制的铁路里程,晚清时期为12856.56千米,北洋政府时期为1629.41千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5753.44千米,从平均里程来看,晚清时期为166.96千米,北洋政府时期为101.84千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为273.97千米。从未成各路来看,外人、外资试图控制的铁路,晚清时期有11条,北洋政府时期有19条,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只有6条。

——摘编自朱从兵《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铁路之数量分析》

材料二   近代英国铁路运输始于19世纪30年代。英国国内铁路网的建设,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大体完成。1887年铁路总长度达到27198千米,1900年增长到30056千米,1913年又增加到32632千米。英国铁路建设最快的年代是1848-1870年那20来年。那时期铁路通车里程增加了将近2倍,已达到21821千米。在国外的铁路投资方面,英国居于领先的优势地位。1909年,英国对外国铁路的投资不低于17亿英镑,折合85亿美元。这些投资带来的利润约为8300万英镑,折合41500万美元。在1890-1913年期间,“英国靠自己的殖民地,把‘自己的’铁路网增加了10万千米,比德国增加的多3倍”到1914年为止,英国对外投资总额达到40亿英镑,折合约2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铁路投资。

——摘编自宋则行《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铁路建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铁路建设与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铁路建设的异同,并说明近代英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2-03-2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考文科综合实战猜题卷(全国卷)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0年民政部核定奏准的交通《违警律》,是第一部完整的仿照西方设立的公共交通法规。其根本原则是限制个人随意性,保障公众利益。其中9项严重“违警罪”为:“一、于私有地界内当通行之处有沟井及坎穴等不设覆盖及防围者。……三、乘自行车不设铃号者。四、夜中无灯火疾驱车马者。五、以木石堆积道路,不设防围或疏于标识点灯者。……七、未经官准于路旁河岸等处设开店棚者。八、毁损道路桥梁之题志及一切禁止通行或指引道路之标识等类者。九、渡船桥梁等曾经官署定有通行费之处,而于定数以上私行加索,或故阻通行者。”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1959年,公安部和其他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城市交通规则的补充规定(草稿)》,明确规定:车辆装载不准超过规定的重量,小型汽车时速不得超过60公里,客运汽车只准拖挂一辆,自行车在转弯时要伸手示意等,没有明确的处罚条例。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交通部分别公布了《机动车管理办法》和《公路交通规则》,把城市交通和公路交通分割开来,分别制定了法规。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于198610月决定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全国城乡道路的交通管理由公安部门统一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8839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1991922日)等一批重要的交通法规也相继出台。

——摘编自赵炳强《我国道路交通法规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0年颁布《违警律》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交通规则的发展历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始筑“大道”用于王室同诸侯的联系。秦并六国后大修驰道,推行“车同轨”。唐代以京城长安为中心修筑驿道,最盛时全国共设驿站1639个,各驿站建有驿舍,配有快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元代疆域辽阔,各种军事行动频繁,驿道交通网络规模更大,“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清代所构建的驿道网络比较重视边疆地区,分别于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等地区陆续开辟许多新的驿路,构建出历史上效率最高、驿路分布最广、组织也最为复杂的驿道交通体系。

——据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

材料二   洋务派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攫取中国的铁路权益,在华北和东北修建了一批铁路。到1911年,共修铁路约94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控制和经营的约占80%.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以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为目的,在长江流域修建了一些铁路。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在大西南修建了几条铁路。

——摘编自金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

材料三   截至201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2万公里以上,比新中国成立时的2.2万公里增加了11万公里,其中高铁2.9万公里以上。2018年,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8000多列,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33.7亿人次;日均开行货物列车2万列,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40.22亿吨。到2018年,有139个城市拥有至少一个高铁新城。

——据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印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驿道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发展相对近代的突出变化,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综合以上分析,说明道路交通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2022-03-24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眉山、遂宁、雅安、资阳、乐山、广元、自贡、内江九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近现代交通建设

材料一   张之洞是晚清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提出:“其初开建干路,以通孔道,迨后物力日裕,辟路日多,支脉贯注,都邑相属。上下公私,交受其益。”并主张:“干路专归官办,以一事权,枝路留待商股。”哪怕是不得不借外债修路,也提出:“于造路、借款划分两事,凡兴工、用人、购料以及提款、还款各事宜,均操之在己,毫不授人以柄。”只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他的主张很难真正实现,以至于他在《遗折》中表示“深以用粤汉铁路未完为恨”。

——摘编自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材料二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部普遍提高了少数民族聚居省区交通建设项目投资标准,加大建设投资力度,有效缓解了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配套不足问题。8个少数民族省区公路通车里程由2005年的53.2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1.9万公里,公路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骨架公路通道初步形成,农民群众的基本交通出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截至2010年底,8各民族省区乡镇、建制村通公路比重分别达99.5%和96.6%.

——摘编自新闻报道《国家财政投资千亿支持8个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建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关于铁路修筑的相关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建设的原因。
2022-03-24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八省八校(T8联考湖北版)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铁路在观念和实践上被赋予广泛的功能性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李鸿章指出:“俄人坚拒伊犁,我军万难远役,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转运之法,即无战守之方。俄窥西陲,英未必不垂涎滇、蜀,但自开煤铁矿与火车路,则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否则日蹙之势也。”“闻此议者,鲜不咋舌。”

——据《李文忠公全集》整理

材料二 对铁路的争论直到醇亲王奕譞等官员的上奏才一锤定音。奏折指出:“铁路之议,历有年所,毁誉纷纭,莫衷一是。自经前岁战事(指中法战争战败——引者注),始悉局外空谈与局中实际,判然两途。”官办铁路的建议终获首肯,铁路国策既定。甲午战争极大地影响了国人的观念,全国各地人民谋求保护路权,抵制帝国主义的肆意攫夺。战后十余年铁路建设呈现高潮,清政府在此形势下着手修建京张铁路。

——摘编自周妤《论清政府铁路决策的实施》等

材料三 面对“不借助国外技术难以修成”的讥讽,詹天佑发出了“中国之事应办自国人”的响亮声音。京张铁路见证了近代屈辱历史,是自立自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工业遗产具有文化遗产的一般属性。2018年京张铁路被纳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是最有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铁路之一。

——据陈建周等《基于整体性的京张铁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整理

返观我国工学界,则所发明者尚稀有所闻……惟怠于深求,研究不足所致耳。学术虽精,道德不足,犹诸筑高屋于流沙之上……物有本末,事有先后,拾级而登,终达峰极。……惟事必豫(预)谋,通盘筹算,临时方免张皇失措之弊。……工程学子,固皆以发扬国人技术,增进国家利益为目的,各宜同心协力,不容有所歧视。

——摘自詹天佑《敬告青年工学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认为“开铁路”的好处。结合所学,简述“伊犁”问题最终如何解决?
(2)结合所学,推测材料二中奕譞上奏的年份。据此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呈现高潮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选择作答:①假如京张铁路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请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阐述中报理由。②《敬告青年工学家》被誉为“教育名篇垂青史,金玉良言启后人”,概括詹天佑对后学提出的殷切期望。
2021-11-1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11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的成功,在英国开启了一个铁路建设大发展的时期。1835-1837年形成了第一次“铁路热”,议会批准拟建铁路1700英里,拟建方案不断获准,投建项目也相继完工,到1844年,通车里程已达2235英里。随着投建项目的完工,1844-1846年间形成了第二次“铁路热",仅1846年就批准拟建铁路4000多英里。1844-1850年间,平均每年通车历程812英里,到1852年,联合王国通车线路长达7336英里。1855-1860年间平均每年通车线路425英里,1860-1865年间为571英里。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70%以上。至此,英国很少再有远离铁路交通线的地方,囊括全英的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

——摘编自张廷茂《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

材料二   1865年,一些与对华贸易有关系的英国商人在伦敦成立了中国铁路有限公司,筹划修建上海至苏州的铁路。同年,以英商怡和洋行为主,在上海成立了吴淞道路公司,计划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以方便上海港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遭到清政府的拒绝。此后,英国驻海领事出面,以修筑“一条寻常马路”为由,向上海地方当局提出购买上海至吴淞间筑路所需土地的要求,获取了征地权,随即开始铺设路基。18761月,路基铺成,开始路面工程,121日,这条铁路全线通车。吴淞铁路的修筑和首段告成,招致清朝政府的强烈反应。经过交涉,英美最终接受了中方“给价买回”和“另招华商股本承办”的方案,中方赎回吴淞铁路。1877年夏秋间,清朝政府在交付赎全后,拆毁了这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铁路。

——戴鞍钢《近代江浙沪地区铁路修筑述略》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铁路在修筑过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指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修筑铁路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英两国的共同影响。
2021-09-16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是与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沈阳市公交发展历程表

时间历程
1907日本财团大仓祖把马拉铁道引至沈阳,是沈阳市公共交通客运的先驱,共在沈阳运营18年。
1925奉天市政公所修筑有轨电车正式通车,8辆有轨电车全部从德国购进。
解放初沈阳市的客运十分落后,市内仅存6条有轨电车线路和30台有轨电车。
1957电车线路达到7条,总长度57.6公里,营运车辆183台,其中有轨电车.143辆,无轨电车40辆。
19581958年,沈阳已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前列。
19751951年,沈阳开始创办无轨电车运输,到1975年,无轨电车达到264辆。
1984全市公共交通共有线路48条,电汽车1042辆。
1990沈阳市公共交通联营公司成立,在国营公交空白区陆续开辟公交联营线路。
1995开通无人售票线路,新型中高档无人售票车和双层客车大量投入使用。
1999无轨电车全部退役,由“福莱西宝、黄海、沈飞、华龙”四种车型545台汽车所取代。“电改汽”使沈阳公交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2000年至今面对日趋恶化的交通环境,沈阳市开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新增公交车2250台,使全市大公交车辆达到4357台,大公交线路达到119条。

——摘编自百度文库《沈阳公交发展与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沈阳市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阳市城市公交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3年7月,四川总督锡良奏请清政府,要求自主修建川汉铁路,从此开始了川汉铁路的筹备工作。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川汉铁路筑路权卖给了英、法、德、美四国,同时还霸占了人民集资的修路款。这一行径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保路运动”,同年8月,川汉铁路便宣告停工。民国时期,四川地方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政府又曾多次提出修建川汉铁路及其西端的成渝铁路,并聘请工程师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专门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负责成渝铁路的建设。1937年6月,成渝铁路开始断断续续地施工,但直到 1949 年 10 月也仅完成原预算工程量的9%,未铺设一根钢轨。

1949 年 11 月 30日重庆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做出的第一项重大决策就是“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面对修筑困难,广大筑路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以无比高昂的政治热情和干劲,在“人民自己的铁路自己修”的口号下,日日夜夜忘我劳动。 2 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和10万民工投入到成渝铁路建设工地,他们在缺乏机械设备的困难条件下,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打着灯笼火把,创造筑路奇迹。1952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由自己设计并建造的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摘自张孝良《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建设始末》等


(1)根据材料,概括旧中国川汉铁路修筑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成渝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2021-06-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綦江中学2021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