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蕭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下册

材料二   撒切尔政府(1979—1990年)认为企业国有化的比重过高具有种种弊端,它使部分企业依赖国家投资,养尊处优,失去进取和冒险精神;企业内部机构臃肿,人员过剩,效率低,成本高;产品不适合市场需要;并挤占了私人企业的资金。他们认为,这些是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撒切尔夫人表示,她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市场作用重新成为英国经济的动力。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当然,放并不是说政府就不管了,我们讲的是放管结合。要让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来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尤其是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我们还要继续去啃“硬骨头”,至于说到什么程度满意,那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摘编自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是什么,这一改变对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撒切尔政府认为企业国有化的比重过高所存在的弊端。对此,撤切尔夫人认为应怎样解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哪次大会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对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认识。
2020-10-1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普通高中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不流畅)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农业调整法:国会的政策在于──

6 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c……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

8  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  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本末”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本末”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概括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调整法》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2020-08-1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6届高三学业调研抽测(第二次)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城市地税与农田税,虽就税目性质而言有其一致性,但城市地价之远超乎农田,官府也就对其敷之以特别的税额。与此同时,国家从城市征税赋役之所依据的税产,出现了一种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并形成了清晰分辨“田亩”“家业”与“营运”三类性质略异税产的概念。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城市税制再议》

材料二   厘金为晚清时期清政府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始于咸丰三年(1853年),为清政府地方编练乡勇、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临时筹饷方法。此时五口通商已过十年,本国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商业税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厘金期初主要有两种:其一活厘,是抽行商的货物通过税;其二板厘,是抽坐商的交易税。厘金征收对象为本国商人,见货即征,不问巨细。各省自定税则,任意征收。

材料三   罗斯福要求国会降低低收入者的税率,同时提高高收入者的税率。对于年收入为5万美元以上的人,税收增加了1%,年收入6万美元以上的人税收增加6%,年收入350万以上的人税收增加7%。同时,还根据公司规模分等征收公司所得税,并有股息税,以防漏税。

——《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税收体制与农村相比有何明显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厘金产生的主要原因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厘金产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税收政策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税收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税制改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在了解到市易法施行的情况后,对王安石说)“闻市易买卖极苛细,市人籍籍怨谤,以为官司浸淫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闻榷货(政府专卖场所——编者注)卖冰,致民卖雪都不售;又闻买梳朴即梳朴贵,买芝麻即芝麻贵。”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Jim Powell等人之所以指责新政延长了萧条,是因其一系列“反市场、反私人投资”的政策。比如税收,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众所周知,高收入阶层是私人投资的核心来源,当你收入的四分之三会被政府收走时,整个社会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新政中的劳工保护法案也不是没有争议,有组织的工会权力增强之后,工人工资大大提高——这貌似是件好事,但雇主却通过减少雇佣的方式“用脚投票”,结果失业率居高不下。

——《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材料三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主要内容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1985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市易法造成政府“买梳朴即梳朴贵,买芝麻即芝麻贵”状况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最初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受到指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材料中“新政”受指责的举措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请提炼其中蕴涵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2020-04-2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注:奢侈华丽)。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先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管子·治国》

材料二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经济理论

人物经济主张评价
亚当·斯密—1790)在自由竞争环境下,人们凭借自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最大的利益,同时有一只“着不见的手”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者:“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凯恩斯—1946)政府可以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投资,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战后资本主义救星”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


(1)归纳材料一管仲的经济主张,并分析其理由。
(2)分别概括材料二的两种经济主张和产生的背景。
(3)结合史实理解为什么邓小平评价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4)请你提炼上述材料其中蕴含的主题并结合材料史实进行简要论证。
2020-03-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不流畅)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农业调整法:国会的政策在于——

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c)……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

第8节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

(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摘自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   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本末”矛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本末”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概括其内容。
(3)根据材料三,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
……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可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有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边迭起,个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有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19-01-30更新 | 9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领有执照的电台——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播,一般被认为是广播这种传播方式的正式出现。1933-1944年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坐在壁炉边,通过广播对美国民众先后发表了30次广播讲话,史称“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时,罗斯福都通过这种方式与美国民众进行沟通。其中部分谈话的标题列举如下:

1.谈银行危机(1933312日)

2.简述“新政”规划(193357日)

3.谈复兴计划的目标与基础(1933724日)

4.论通货形势(19331022日)

5.对第七十三届国会所取得成就的回顾(1934628日)

6.谈推进更多的自由与安全(1934930日)

7.谈工程救济计划(1935428日)

……

17.宣布全国进入无限期紧急状态(1941527日)

18.谈维护海洋的自由(1941911日)

19.关于对日宣战(1941129日)

……

22.谈通货膨胀和战争进程(194297日)

23.关于大后方的报告(19421012日)

……

27.关于德黑兰会议和开罗会议(19431224日)

28.致国会的国情咨文(1944111日)

——据【美】富兰克林·罗斯福《炉边谈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方式与民众沟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历次“炉边谈话”在罗斯福任期内产生的共同作用。
2020-12-1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给休假,以扩大就业面。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部分削减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并分析“自愿联合政策”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的政策调整及其实质,并简要分析其经济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20世纪美国政府职能转变中汲取的智慧。
2020-09-1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数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三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一一余粮的自由支配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一一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实行资本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材料二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3)材料一与材料三相比在农业政策上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4)通过材料四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