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一场住房危机。面对危机的加深,1928年苏联最高苏维埃出台了《住房建设法案》,明确提及“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激起了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的热情。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私人投资的住房建设占总数的22.5%。国家除了为民众分配住房外,还提供了房屋租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免费租赁房屋,或者是低房租政策。此外,苏联政府还对原有房屋进行了维修或加固,费用由政府承担,并要求住户至少居住三年时间。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人员流动,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但是国家每年制定的住房建设计划,一直都无法按计划完成。

——摘编自沈晓龙《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研究》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的住房政策,是美国克服经济危机、解决社会中相对贫困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对策,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住房政策(部分)

时期演变
18701914年古典金本位时期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1945年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3年以后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国采用了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优势。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苏两国出现住房危机的背景,并概括两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021-05-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 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被当时的评论斥责为是“由莫斯科之手”签署的“带有苏联印章的 红色新政”,是要以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的模样改造美国。

材料三       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 年 5 月, 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 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通过改革,英国通货膨胀率 1988 年 降至 4%。1987 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 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时评对于罗斯福新政所持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产生的背景,归纳撒切尔夫人 在经济领域调整的措施,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事实上,从总体来看,这时列宁更多考虑的仍然是依靠国家垄断和国家干预的“革命办法”来逐步消灭商业、小经济、小企业主和资本主义。他更多强调的是同小生产者及其投机活动作斗争,往往视其为国家垄断事业的“敌人”和“多头蛇”。他仍然把商品经济、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视为资本主义的范畴,只能加以消灭,而不能在建设中加以利用。

﹣﹣胡笑冰《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列宁对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性探索》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的宏观调节有了一定的加强,肯尼迪欣赏法国政府的所谓指导性计划。法国政府向重点企业提出经济目标,但没有东欧流行的那种严密的中央控制。他意识到单靠财政和金融杠杆以及就业法模糊不清的目标来管理美国经济已经越来越困难。在肯尼迪逝世以后,约翰逊政府与肯尼迪时代相比,以前处于市场力量控制的一些领域受到政府的更多干预。约翰逊政府掀起了一股推广社会政策的浪潮。它依靠财政杠杆促进经济的增长,对经济扩张所达不到的有特殊困难的集团给予补充津贴。有人说,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是新政的幽灵又在美国游荡。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正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困扰。生产的多样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以致197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达到令人难以容忍的14.4%,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9%.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者以凯恩斯主义导致“通货膨胀”为理由,用回到小政府和自由放任的理论武器向之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在美国大地出现了反国家干预的回潮。

﹣﹣姜圣复《论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继续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与苏俄在处理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方面的相似性。
2020-07-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早期到40年代球肆虐美国南部大平原的沙尘暴称为“黑风暴”,它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三件最严重的生态灾难之一,沙尘颗粒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累风暴的产生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密切相关…黑风暴的出现让本已弱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复兴农业必须首先治理黑风暴,罗斯福为此专门制定了“农业复兴计划”,通过《水土保持法》,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等等,此后美国联邦政府沿着罗斯福的环保思路继续推进,影响深远。

——摘编自刘辉萍《罗斯福新政对自然灾害的应对》

材料二:新冠肺炎情的全球扩加大了国际社会对于非传统安全治理的重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容涉及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走私販毒等等…两极对抗格局的终结,一方面使国际社会遭受全面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使过去不太引人注目的新安全威胁受到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突出,还直接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有关…全球化时代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如新的全球性贸易和人员往来、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改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等,也使得这些对人类正常活动和国际社会正常交往的威胁变得日益严重。

——摘编自孟祥青《释韬举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罗斯福制定“农业复兴计划”的背景。结合所学,简要概括罗斯福新政应对“黑风暴”、治理农业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年来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的原因。针对这些现象,请你提出应采取的对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片二上文字是“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陌,100文)



图一                                                    图二
(1)图片一和图片二反映的货币各出现于什么时期?图片2中的货币与图片一中的货币相比有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上海五家专门印刷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就印刷1600万元,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甚至还要到英国和美国去印。那时货币贬值速度惊人。同样的100元钞票,1937年可买一头牛,到1947年只能买三分之一盒火柴。

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简表



(2)材料二的文字资料和表格资料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1933年3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授权财政部长把所有黄金和黄金证券转入国库,用纸币与之兑换;禁止金币、金条和黄金证券的出口,停止国外美元兑换黄金,放弃金本位制。

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斯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而美元的价值则不断下降。从政府购买黄金开始,到美元重新定值的三个月中,美元贬值40.94%。

美元贬值使美国的商品获得更大的海外市场,使国内商品价格有了一定的提高。美元贬值使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而国库则由于保有黄金,从美元贬值中获利28亿美元。这笔款项除主要部分20亿美元被用作稳定国际汇兑中美元比价的稳定基金外,6.45亿美元被用来付清国民银行的债券,1.39亿美元用作联邦储备银行向工业贷款的基金。

——摘编自胡国力《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金融改革的哪些内容?并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这次金融改革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四、



(4)图中货币是什么时候发行的?它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有什么影响?
2020-04-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高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农业问题,并发现了一些规律。

探究一古代中国“僇力(lu齐心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反映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简述实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

探究二战后苏俄(联)

表1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2)概括表l中数据所反映的变化,依据表2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和积极作用。

探究三危机中的美国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摘编自2008年8月《大生》


(3)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

探究四80年代的中国与苏联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4)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对苏联的趋势加以解析。
(5)综合上述研究,从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2020-03-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大萧条极大打击了大宗商品(包括白银)的价格。银价从1928年的每盎司 58 美分下降到 1932 年的 27 美分。尽管白银工业在美国经济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于白银生产比较集中的西部七州(犹他、爱达荷、亚利桑那、蒙大拿、内华达、科罗拉多和新墨西哥州)却很重要,而来自这七个产银州的议员控制了参议院中1/7的投票权。罗斯福总统需要白银集团的支持以便通过新经济政策的一系列法案。另外,当时国会也设想让白银再度具有货币功能,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对萧条的经济注入新鲜血液。1934 年 6 月的《白银收购法案》授权美国财政部在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直到白银价格达到每盎司 1.29 美元或者财政部白银储备的价值达到了黄金储备的1/3。该法案以及随后宣布的白银国有,刺激了银价迅猛上涨。1934 年 6 月之后的一年时间内,伦敦和纽约的大条银块价格分别上涨 70%和 66%。1935 年的平均银价已超过大萧条开始之前 1928 年的水平。

——赵留彦、隋福民《美国白银政策与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

材料二   中国是 1929-1933 年大萧条时期唯一实行银本位制的大国。由于白银在国际上仅是一种普通商品,中国与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金本位制国家相当于维系着浮动汇率。银价下跌相当于中国货币贬值,因此中国的货币供给并没有随着占经济主导地位的金本位国家一同紧缩。这一时期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受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时,中国却呈现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及温和的增长。独有的银本位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浮动汇率使得中国经济与席卷世界的大萧条隔离开来。然而 1933 年之后,随着美国高价购银以及国际银价上涨,中国银元大量流出。统计分析表明,白银净流出和本币升值是中国通货紧缩的原因。我们认为,这种通货紧缩不能仅通过“一价定律”以及国际间商品套利来解释,因为伴随着中国白银外流的,除了物价下降之外,还有实际利率的大幅上涨以及实体经济的严重衰退。“工业生产……趋于终止,失业增加,物价下跌”, 按照当时担任中国政府金融顾问的杨格的说法,中国从一种温和的繁荣走向了极度的萧条。当初美国白银收购计划的支持者所宣扬的银价上涨有利于提高中国购买力的理由是不成立的,美国的白银收购引发了中国一系列经济恶果,并最终迫使中国放弃了银本位,代之以不可兑换的法币。

——赵留彦、隋福民《美国白银政策与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宣布《白银收购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际因素?怎样看待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2019-12-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龚泽琪、董连泽《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背景,结合所学分别归纳二者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英格兰的政治遗产并没有被摒弃;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和完善这种遗产。独立战争成功之后美国人生活中充斥的内部骚乱使1787年在费城会议上相逢的人们确信要去找到形成“一个更加完美的联邦”的办法——他们相信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必要的。

——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

材料二 古希腊罗马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是整个西方分权学说逻辑进展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近代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论逐步地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的理念思想。

——赵海月《美国立体分权的理念与模式》

材料三 罗斯福上台仅100天,就促使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复兴法等法案,为此国会有了罗斯福的“橡皮图章”的声誉,美国最高法院也没有行使司法审查权对新政措施说三道四。但最高法院在美国刚刚走出危机的低谷后,就对罗斯福政府扩大政府权力的各项新政措施发动挑战……在1935年谢克特家禽公司诉美国案中,最高法院裁决《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在1936年美国诉巴特勒案中判决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违宪无效。不久法院又以超越国会权力为由接连否决了罗斯福新政的六个经济调控计划。

——周剑云《从多主体认知理论看美国20世纪30年代“宪法危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治重建的任务和背景。
(2)根据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中美国“立体分权”的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最高法院对新政态度前后不同的原因,并指出新政期间各方力量博弈的影响。
2019-05-2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五月高考适应性练习(二)文综历史试卷
10 . 制度的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企图仿效纳粹党,扶植法西斯团体。社会最低层的人们在“绝望中,似乎是准备跟着任何一个提出一套计划的疯人走的”。为此,忠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罗斯福总统,推进了系统的社会福利救济政策。这些政策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由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其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三,保护劳工权益。与此相配套的法律被后继者所沿袭,成为美国福利和救济系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顾家稼等《美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中国《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中国《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三   联邦德国经济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1950~I960年,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创西欧国家最高纪录。“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原因,既有国际大环境下的外部条件,也有国内政策制度的重要作用。

——马远之《世界六百年与中国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罗斯福政府颁布的“社会福利救济政策”的相关法律文件。分析上述法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中国社会对罗斯福新政有何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1950〜1960年”联邦德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