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库克雷尼克赛(19241957年)作,《苏联政治讽刺画选集》(1954年)


根据上述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幅漫画对研究20世纪中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12-13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在一些大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到来以前,经济关系或经济体制类型即为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在1922年他还指出:“每当我写道新经济政策问题时,我总要引我1918年那篇论国家资本主义的文章。这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青年同志的怀疑。但他们的怀疑主要是在抽象的政治方面。他们觉得,生产资料属于工人阶级,国家政权也属于这工人阶级,这样的制度就不能叫做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不可能高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
材料二 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两幅漫画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北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宗良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现在也可以说形成了跟苏联模式不同的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直接原因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突出特点及其局限性。
(3)材料三中,中国“跟苏联模式不同的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体现出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新考验的关键时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色”有何突出体现?
2016-11-18更新 | 98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1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等工业部门。1932年的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1929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932年苏联的发电量达到173亿千瓦时,比1913年增加了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了。

——摘编自中央编译局《苏联史》

材料二   如图为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开发辖属的工业园区一览图。


——摘编自广东综合开发研究院《新加坡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工业化不同于苏联工业化之处。
2024-03-1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2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时间形式简介
始于1929年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倡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积极性。
始于1935年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倡导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始于1941年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倡导建立支援前线生产队,保障卫国战争军需物资供应。
始于1967年推广“谢基诺工作法”提倡精简人员,提高效率,节余资金由企业自行支配,奖励超额完成任务。

——摘编自侯宝泉《论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材料二   下为图张凡夫《提高产量就是加强保卫祖国力量》宣传画(195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简述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演变。
(2)某学习小组计划举办“新中国的劳动竞赛”主题展览活动,拟将材料二中的宣传画作为展览内容,请结合历史知识为该宣传画撰写一段简介。
2023-03-20更新 | 55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应当用军事办法来解决经济任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史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摘编自列宁《论合作社》

史料三   与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搞工业化不同,苏联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只有这条工业化道路才能保障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国家在经济上独立。从哪里得到大规模基本建设的资金呢?当时只能靠国内资金搞工业化。外债是很需要的,但西方帝国主义者只在有损于苏联国家主权的条件下才肯同意提供贷款。由于有社会主义所有制,苏联能够为了工业化事业而利用那些革命前作为经营收入、银行借贷利息等使国内外资本家发财的资金。同工业发展有切身利益的农民阶级也以自己的资金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提供了极重要的帮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要求国家利用国民经济其他所有部门的收入、居民储蓄(通过储蓄银行、公债等)。实行极严格的节约制度也具有重要意义,苏联人民宁愿节衣缩食,去进行最艰苦的劳动。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2)根据史料三,指出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独特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工业化模式。
2021-08-1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9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6 . 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某班同学围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盛世唐朝
“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新唐书·食货志》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唐]元稹《估客乐》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朝农耕经济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探究二 西方崛起

(2)观察图8两组中外对比图片你有哪些认识?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探究三 斯大林模式

(3)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探究四 民族复兴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而且全球经济兴衰可能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
——美国《时代周刊》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深入的?
2019-01-30更新 | 3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1939年,热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摘编自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两个时间段苏联经济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018-01-2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宣传画在苏联被视为“特殊的政治艺术品、英勇先进的艺术——是全民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图1和图2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两幅宣传画。
 
图1 五年计划 四年完成  图2 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材料二 海报在美国是一种“扩大宣传,辐射大众的艺术形式”。图3和图4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两幅海报。
 
图3 蓝鹰运动  图4 工作付酬的美国
请回答:
(1)图1反映出苏联采取了什么工业化方针?如何评价该方针?图2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宣传画,请判断其说明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2)图3反映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图4是当时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为了推行某项政策发行的宣传海报,该政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回答两国国家资金的流向有何不同。
2016-12-12更新 | 5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专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注:图一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图二为1950年初中苏签订友好条约;图三为苏联专家指导中国工人;图四为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大学。                                     
材料二

——《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三   l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工业化)资金积累。
1953年,中国实行以固定价格强制收购粮食的制度,……为拟定的工业化规划提供资源,……低价的收购制度提供了把物资部分无偿地转出农业部门的手段。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人物对中国革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参照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新中国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2016-11-18更新 | 7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卷(四川卷)
10 . 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也导致了美洲——欧亚大陆之间疾病传播,阅读下列表格
传播方向
疾病种类
传播时间
后果
从欧亚大陆传入美洲的疾病
疟疾
地理大发现
欧洲人把疟疾带到欧洲,却在美洲找到治疗该病的高效药物--金鸡纳
天花
地理大发现
由于美洲土著人没有该病毒的抗体,天花导致了数百万印第安人的死亡,但同时也促使了天花预防方法一种痘术的迅速发展成熟。

——彭顺生《哥伦布发现美洲于人类交往》
材料二 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四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维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 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理大发现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概括英国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4)根据材料四,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综合上述材料,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2016-11-27更新 | 9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福建省师大附中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