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国家财政收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关税、土地税及其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单位:白银万两)

年份英国中国(明朝)
关税
收入
所占
比率
土地
税总额
所占
比率
关税
收入
所占
比率
土地
税总额
所占
比率
14906.75%30.421.77%30.17%161493%
15527.511%28.340.81%80.45%130973%
16023.614%6525.52%200.87%184480%

——刘昀:《14—17世纪中英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比较研究》

材料二 (清代)关税收入总额直线上升,至清末已比鸦片战争前夕增加了近百倍,所占财政收入比重也由清代前期的10%左右猛跃为晚清的30%左右,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清政府借用外债活动可以光绪二十年(1894)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其国外借款共计4626万两,每年收入平均仅占财政总收入的4%左右;晚清时期共借外债   12.04亿两,每年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30—50%。 

——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材料三   1921年3月,列宁提出:“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常地和安心地进行经营,应当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税额应当比粮食征收制少。” 

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通过这种办法,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著《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65~1980年美国进口关税率(%)

1965197019751980
美国6.76.14.43.1


(1)据材料一,比较1490—l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代晚期财政收入构成的变化,据此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农民征税问题上,列宁和斯大林主张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60-80年代美国进口关税率的变化情况,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2020-08-0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

——据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彻底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因此,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

——据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经济领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
4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囗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三 (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3)材料三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
6 . 以史为据是历史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历史学习也应从各类材料中得出对历史的认识。
方法1:解读地图

材料一   



(1)材料一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说明变化的原因。
方法2:辨析观点

材料二   《联邦宪法》(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谈到1787年宪法时说:“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2)材料对美国宪法持什么观点?结合所学阐明上述观点的依据。
方法3:分析数据

材料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统计资料


俄国和苏联工业在世界的比重

俄国和苏联工农业比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存在哪些问题?
2020-03-1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摘编自卞悟《公社之谜——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 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3)“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材料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写全得分)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举两例我国采取过的应对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任一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材料二   从苏联的整个历史看,农业在其经济中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令人不解的是,在100年前俄国却是世界两大谷物出口国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每年需进口数千万吨小麦和玉米……苏联农业生产陷入这种困境并非是对农业漠不关心或努力不够造成的。斯大林去世后,每一位苏联领带人都重视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兑现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许诺。

材料三   苏俄(联)领导人头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二中“从苏联的整个历史看,农业在其经济中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最初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2)C、D、E人物的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C、D人物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C、D、E人物的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有何联系?它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019-09-16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联政府鼓励人民开垦国家的闲置土地,允许利用集体农庄的部分土地,并分给集体农庄的农民一定的宅旁园地。1945年11月,人民委员会决议拨给工人国有或集体农庄的空闲土地,用作喂养家畜的放牧地和割草地。战后开始改善这些状况,土地被强制收回,把利用集体农庄的公有土地列为违反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现象。在苏联经历灾荒年的情况下,如果允许农民利用集体农庄的空闲土地或允许农民对国家闲置土地的开垦,则可帮助人民度过艰难岁月。苏联重新收回土地,体现了苏联领导思想和政策的僵化。

——摘编自王瑶《战后初期苏联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

材料二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各地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许多地方逐渐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1980年,中央下发通知,强调要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也指出,“在生产队的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后来,中央又进一步肯定双包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1981年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获得迅速进展。

——摘编自郭大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后苏联农业政策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政策的转变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家政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二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就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世界资本。

——《斯大林全集》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21年前后苏俄在农业、工业和商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制定了什么样的工业化方针?依据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并分析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
2019-09-07更新 | 162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