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阅读材料:
经济政策或发展模式推行时段主要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工业: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按劳分配。
斯大林模式1928—苏联解体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排斥市场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

“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摘编自1921年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列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斯大林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必要性;④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及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为这一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欧卷》、闻一《俄罗斯通史》等改编


对材料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四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您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观点,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你你倾向这个观点的理由。
2021-08-02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育才中学2002-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模式”或“道路”是现代化的执行方式,也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它能否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模式”或“道路”与地域、文化背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直接联系;位于不同地域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可能形成类同的“模式”。换句话说:地域框架内的文化与历史对现代化道路会起重要作用,可是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可能走上相似的发展道路。不同“道路”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没有哪一种“模式”是绝对正确或绝对的“好”,也没有哪一条“道路”放之四海而皆准。

——摘编自钱乘旦《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结合材料与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现代化的模式或道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起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着直接关系。苏联进行一国社会主义建设时,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摘编自孙利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材料二   不少学者认为,坚毅、刚强和政治敏感反映了斯大林个人品性的一个方面;而粗暴任性、强烈的权力欲,冷酷无情、崇尚暴力,主观片面、妒贤嫉能和孤僻,是反映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另一个方面。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十分复杂的人物,因此,他的个人品性对斯大林体制模式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在很多方面。

——摘自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以上材料包含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诸多因素。请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因素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证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04-01更新 | 418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者从落后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总结出一组命题

命题一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就愈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
命题二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问题(个人解放),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命题三一个国家工业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命题四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从以上命题中任意选取一个命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赞同、修改、反对该命题。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1-03-28更新 | 799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之“新”


   

——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   苏俄之“新”

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凭热情,……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

——摘编自1921年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相关措施解读图片信息。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相关措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列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结合材料与相关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从全球影响的观点来看,国家计划委员会很可能将证明比共产国际具有更大的意义。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0-07-01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重点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1980年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
        年份
阶层
1928年 1939年 1959年 1970年 1975年 1979年 1980年
工人和职员 17.6 50.2 68.3 79.5 82.9 85.1 87.9
工人 12.4 32.5 48.256.8 60.9 60.0 61.7
职员 12.4 17.7 20.1 22.7 22.0 25.1 26.2
集体农民 2.9 47.2 31.4 20.5 17.1 14.9 12.1
全体手工业 74.9 2.6 0.3 0.0 0.0 0.0 0.0

(注:l928年,苏联尚有4.6%的地主。资料来源:贾春增(当代苏联社会等)、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进行探讨(要求:至少形成一个观点,并史论结合进行概括分析,史料与史实要相互印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