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2023·重庆·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1 . 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2023-12-02更新 | 1627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2023-09-07更新 | 402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材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法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材料三   明朝于洪武年间对监察机构进行重大改制,废除了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都察院的专职监察员是监察御史,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建立了分道巡按制度。御史选拔进士、举人出身为初步筛选条件,更重要的应为“贤良方正人”“清谨介直之士”,并熟悉明朝法规,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御史监察范围从科差贼役、户口、词讼、农田、道路、军需、学校,到驿站、度量衡无所不察。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因而权力大到可以监察六部、六科、输林院乃至都察院。

——摘编自季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创新的制度有哪些?
(2)材料二中秦始星和汉武帝的“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巡按制度的特点。
2023-08-27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河北饶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明王朝推尊朱学胜过推尊《五经》、《四书》,其重要性盖过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早在明代开国之始,朱元璋提出制定“礼乐之制”,以孔孟之书为经典,以程朱注解为“规矩”诏立天下之学,钦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为科举经义考试标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重建儒家信仰任务完成B.朱子学说臻至顶峰
C.理学的政治化色彩明显D.学术领域宽松自由
2023-07-28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诸子百家之学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诸子百家之学主要围绕着“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所谓“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摘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阐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民,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

——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出现差异的原因。
7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整理报告共刊布竹简124支,其中《治政之道》强调的各守其职、选贤任能、躬行爱民、和睦四邻、不夺农时、忧患意识等,属于这一时期公共性的治国经验。由此可知,《治政之道》(     
A.旨在平息社会纷争B.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C.杂糅百家思想精华D.成为后世治国范本
2023-05-01更新 | 546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北宋时,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末年,文天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79年,崖山之战,大臣陆秀夫宁死不降蒙古铁骑,携小皇帝蹈海而逝。这些言行体现了(     
A.儒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B.宋代社会危机激发忧国之思
C.封建君臣观念根深蒂固D.主流思想塑造了士大夫精神
9 . 宋太祖在即位当月便去拜谒先圣,下诏“加饰祠宇及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又“帝亲制文宣王、兖公二赞”,并且还在“即位之月,首幸国学”,“次月又幸”,“尊师重道,如恐不及”。宋太祖此举(     
A.体现了对纲常名教的维护B.规范了全社会的伦理秩序
C.加强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D.增强了儒学的世俗化趋势
10 . 孔子重视礼,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庄子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两者对礼的认识反映了(     
A.阶级立场的不同B.统治阶级的要求
C.思想主张的趋同D.目的上的相通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