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790年,法国立法议员代表们建立家庭议事会来听取父母和年满20岁的孩子之间所出现的争议,不容许父亲独自压制与管理自己的孩子。法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孩子不再裹在襁褓中,不再使用让孩子走路的牵引带,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这些变化说明
A.追求理性成为法国教育的共识B.法国社会消除了专制思想影响
C.启蒙思想影响到社会关系重建D.人文主义因教育革新得以复兴
2 . 下图所示为1483年至1508年创作的名画《岩间圣母》(局部)。画中圣母照看着几个正在嬉戏的孩子,流露出了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景反映了
   
A.古代罗马文化的人文性B.德国宗教改革的新成果
C.对人间伦理感情的歌颂D.西方理性精神不断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5 世纪,意大利学者米朗多拉(1463-1494)发表过一篇专门论述"人的尊严"的演说。他承认是上帝创造了人,但是他认为,上帝并没有限制人的自由发展,而是给予人们"自由意志和行动的自由"。这一演说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观念B.摆脱了神学理论的束缚
C.深受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D.反映了自由平等的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面对14世纪中期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号称万能、救世的教会表现乏力,大量“神的仆人”和俗人一样死亡,这一时期欧洲丧失了1/3的人口。人们开始放弃信仰疗法,采用世俗方法研究抵制瘟疫的措施,这唤起了劫后余生者“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材料所述现象
A.直接催生了宗教改革B.促成了人文主义的产生
C.基本否定了教会权威D.提供了欧洲历史转折的契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是为了
A.促进思想解放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否定君主政体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2022-03-21更新 | 431次组卷 | 46卷引用:2018届南京、盐城市高三一模考试高三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儒家的思想教化中,儒家不主张将主体与客体绝对割裂开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对教化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生动阐释。北宋学者张载之所以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因为在儒家教化体系中,受教化者并不仅仅将自己放在被教育者的位置上,他们念兹在兹、穷尽毕生追求的,是与上古先贤一致的价值观。在教化过程中,既有"天人感应"、《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人标准教材问世,也有《三字经》《千字文》等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流传至今。儒家还将丧葬、祭祀、入学、嫁娶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制度化、礼仪化。

——摘编自刘华荣《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   卢梭认为,自由是人最宝贵的本性。如若能始终如一地遵照大自然的指引,那么前进的方向就不会错误。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才应该是儿童形象。善良的人性是逐步发展的,在不同阶段,人们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人生秩序当中,童年存在其特有的地位,所以成人便是成人,孩子便是孩子,不能混为一谈。要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法律的制定,一旦人们自愿地通过约定制定了法律,公民则会对共同约定的法律非常认可,全体公民将以自身的力量维护法律,人们将会更加友爱,并对自身的幸福、利益、安全充满热情。然后有法律意识培养出来的公民构建全社会的制度。

——摘编自李润琳《卢梭教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教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教化思想、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异同。
2021-02-20更新 | 31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认为,伏尔泰将中国看作贤者治国的成功典范,孟德斯鸠则视中国为封建专制主义盘踞的腐朽国度。尽管具体内容有异,二人研究中国的目的则殊途同归。在该学者看来,伏尔泰与孟德斯鸠
A.精神内核有所差别B.均在向中国宣传启蒙思想
C.政治主张没有差异D.都在为启蒙思想寻找论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楫(1515-1552)明代经济思想家,字思豫,号小山,南直隶松江府(今海)人。他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对奢俭问题的看法。与传统思想不同,陆楫指出,“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个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

陆楫的思想与十八世纪英国的孟迪维尔(1670-1733)如出一辙。孟迪维尔在讽喻诗《蜜蜂的寓言》中,描述了一群蜜蜂的兴衰史。起先蜜蜂们追求繁华虚荣,无不奢侈挥霍,这样,社会兴荣发达,个个就业。后来蜜蜂们改变奢侈习惯过起俭朴的生活,结果导致商业萧条,民生凋敝……他这种以增加消费而不是以增加积累来促进经济繁荣的思想,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凯恩斯等人都各取所需,从中撷取过思想材料。陆楫的思想要比孟迪维尔同类观点早一百多年,但与孟相比,对后世则影响甚微。

--摘编自吴申元《明代经济思想家--陆楫》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陆楫与孟迪维尔的共同思想主张,并说明他们思想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9 . “他们认为进攻教会堡垒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对教会的批判如今得到来自自然主义宇宙观、高歌猛进的科学方法,以及由此面产生的批判怀疑和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的支持。”据此可知,这一“ 进攻教会 堡垒的时机”是指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科学革命
10 . 学者迈尔斯认为:“意大利半岛的土地上到处都覆盖着的古罗马建造者留下的痕迹,所起作用与其说是唤醒了人们的智识,还不如说是心智被其他诱因唤醒之后决定着运动的方向。”下列属于“其他诱因”的是
A.古希腊罗马文化蕴含人性之美B.对自然界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
C.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D.宗教改革使人们认知得到扩展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