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它们因现实的需要而生,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99年,将近70岁的苏格拉底被指控有罪,案件经执政官初审立案后,最终交给一个由500人构成的大法庭审判。……按照当时的审判程序,须经过两轮。第一轮,原告指控,被告申辩,完毕后马上投票;如果认定被告有罪,则进入第二轮,由原告方和被告方各自提出一个处罚方式,可以附带相应理由,然后再由审判团进行投票。第一轮投票结果,苏格拉底是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在做完有关刑罚方式的答辩后,第二轮投票,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于苏格拉底而言,(审判)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绽放和表演;于雅典民主而言,(审判)是永远也洗不去的污点和伤痕。

——摘编自诺洪果《苏格拉底的审判及死亡》

材料二   它(第三共和国宪法)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也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宪法)保证了制度运转65年,妥协的宪法还有它另外一面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资产阶级各集团的妥协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了对付红色革命,他们必须妥协。其次,……使人们有了对宪法做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无需彻底变更……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沈坚《试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中的稳定因素》

材料三   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从人大代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到政协委员参与基层协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人民论坛”栏目系列评论(2022.3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雅典法庭成为雅典民主“黄金时代”表征的主要理由。从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角度,说明“审判”是苏格拉底生命中最辉煌的“绽放”;从对古代雅典文明影响角度,说明此次审判是永远也洗不去的“污点”和“伤痕”。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近代法国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文献。阅读材料二,概括这部宪法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当时促成“妥协的宪法”的主要集团,分析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根本原因。
(3)阅读材料三,对比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特征,一句话概括现代中国民主的突出特征。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综括材料一、二、三,探讨人类民主发展进程的主要启示。
2 .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这表明阿尔贝蒂
A.肯定人的价值尊严B.抨击基督教的腐败
C.主张追求现世幸福D.呼吁提升人的地位
3 . 近现代科学的某些成果,它们的价值并没有都直接体现为现实生产力,而基本体现在认知层面,体现在对真理的追求,对世界的合理性解释。科学的认知价值,曾经而且依然体现在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在17世纪,科学对“人类思想解放的推动”主要表现为
A.突破经典,提出相对论B.促进启蒙运动的发生
C.推动人文主义的产生D.否定权威,证明地圆说
4 . “它在重新审视、发掘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它”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B.主张改革宗教教义和仪式
C.描绘了资本主义蓝图D.摆脱了专制王权的束缚

5 . 【加试题】“另类历史”是指某些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史料,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下图是《罗汉图》和《西斯廷圣母》

宋朝刘松年《罗汉图》,是《十六罗汉图》之一,又名《灵猿献果图》。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但罗汉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小和尚接过灵猴摘送的果子,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

中世纪的圣母玛丽亚像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而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则是慈爱的、美丽的。该画作不仅展示了女性的温柔、秀美与坦然的骄傲,更歌颂了圣母将怀中孩子奉献人类、拯救世间的崇高行为。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城市格局和商品经济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研究宋都汴京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比有何优势?

(2)据材料二,比较两幅图的共同点以及在内涵上的不同点。

2018-09-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历史周末自测卷一
6 .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客体——主体——主体和客体统一的认识过程和逻辑规律,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正是迈出了从客体到主体认识转变的重步。材料意在强调智者运动
A.注重对理性的尊崇和追求B.摆脱了主观主义的思维方式
C.开始关注人类的自身价值D.将自我认识上升到哲学层面
2021-09-29更新 | 26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年浙江1月真题变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在经验与理性两方面,18世纪更强调理性,以理性来考察一切。如果说17世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么18世纪就是“我在故我思”,18世纪成了“以头立地”的理性的世纪。启蒙运动主要用理性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理性来破除信仰,以及要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是17世纪后在近代科学精神感召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在有社会前,人即处于自然状态,具有固有的内在的善恶感,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同样,自爱、自由也是每个人应享受的自然权利。启蒙运动者以此反对第一、第二等级,主张人人平等。拉美特利强调人是机器,王公贵族概莫能外,目的也在于此。得出人的“自然状态”,显然体现了近代科学的分析和还原方法,由“自然状态”进而得到的启蒙运动理念,成为人类行为普适的底线(并不是全部)。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中的近代科学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中所体现的近代科学精神并指出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8 .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教书匠、艺术家、工程师打下了一个新的学术基础,等到文艺复兴,大量的古代经典又从远方的图书馆重新被学者们带回到人间。知识,再度从神回到人。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1)阅读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的兴起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角度理解“从神回到人”的涵义。

材料二   马丁·路德:“……除非我被《圣经》中的十诫判为有罪,或有其他显著的理由(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我并不接受,因为他们彼此互相矛盾),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因为违背我的良心,是错误又不安全的事情。求上帝帮助我!阿门。”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并概括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发展的主要贡献。

材料三   早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分裂已导致了两个“法庭”的对峙:伏尔泰的“理性法庭”在审判迷信的同时也显示了对人类情感的审判,他所推崇的理性是指与对神的敬畏、对权威的崇拜相对立,与自发的情感、主观的感觉相对立的人的明智的判断,独立思考和自我选择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创建理性的国家。卢梭的“情感法庭”在谴责奴役的同时也显示了对人类理性的排斥,两个“法庭”的对峙使人们陷于冷酷的(不人道的)“规律”与浪漫的(反“科学”的)精神之悖论中,同时也开始了走出困境的探索。

——摘编自秦晖《共同的底线》


(3)人文精神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理解:①试结合伏尔泰的思想主张,简述他追求的是怎样一个“理性的国家”。②卢梭的“情感法庭”体现了他哪一思想,说明这一思想如何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请任意选择一种认识加以说明)
2021-05-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本质上是重返信仰纯洁性和普遍理性的一种尝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对文艺复兴导致的感性复兴的否定,但是就将人类的关注从抽象世界转向生活世界这一点而言,它与文艺复兴殊途同归。”这一论断揭示宗教改革
A.淡化了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否定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
C.继承了西方哲学理性精神D.强调了人在现世生活中的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和 15世纪曾长时期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这并非没有道理。由于粮食危机、饥荒、战争、暴动造成人民的贫困,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加上宗教的无序状态,使这个时期具有变化不定、混乱动荡的特点。然而,对于这个时期,也可用略有差别的方式来解释,即这段危机时期也是有希望的时期。

——摘编自(法)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欧洲史》

材料二 18世纪的启蒙精神,来自 17世纪的科学和思想革命。人们常常描述说,进步思想是现代或自 17世纪末叶以来欧洲文明的支配思想或特有思想。然而进步思想却是在 1700年以后才日益变得明晰。有文化教养的人也不见得相信迷信,一切超自然的观念对许多欧洲人来说,日渐淡薄。“现代”人不仅不再害怕鬼怪,他们也不再害怕上帝。“哲人”意指哲学家,而“富有哲理”在 18世纪的意思是说,以批判和寻根问底的精神去探讨一切课题。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4,15世纪是欧洲“黑暗时期”的理由,并说明“也是有希望时期”的思想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7、18世纪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并说明它产生的原因。
2021-04-0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