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卢梭看来,不存在彻底的民主制,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这表明卢梭(   )
A.致力于消灭社会的不平等B.推翻“主权在民”的思想
C.基本背离了启蒙运动宗旨D.正视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
2020-04-20更新 | 167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0届高三3月线上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出现反对人文主义风潮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
3 . 在文艺复兴的造型艺术中,达·芬奇等许多带有近代气质的艺术家倾向于“将可见者作为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这说明达·芬奇等艺术家
A.主张削弱对宗教信仰的过度关注
B.致力于揭示自然世界本身的魅力
C.借宗教题材表现真实自然的人性
D.肯定了人类理性探究自然的能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世纪的法国,各种图书机构和实践活动大量涌现,为公共阅读提供了方便。在阅览室和开办“文学陈列馆”的书店里,人们可以尽情阅读而无需购买。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咖啡馆也成为重要的信息沟通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A.工业化的人才优势日益突出B.政府的言论控制日益走向解体
C.新思想有较通畅的传播渠道D.理性主义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5 . 现有学者指出,早在18 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 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在西方都是合法的。该学者旨在说明
A.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B.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
C.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D.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
6 .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体现在
A.倡导思想自由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D.构建新的政治体制
2020-03-25更新 | 195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4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考前热身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并非不理解残酷的命运和外部世界对人类创造的束缚。然而在他们看来,人类有能力获得知识,而知识的效用在于它能让人们变得“更为明智和幸福”。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A.有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B.继承了古代人文精神
C.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D.促进了艺术思想繁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看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跶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9 . 中世纪罗马教皇炮制了所谓《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宣称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把帝国西部政权“赠与”教皇。长期以来人们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利用《圣经》等文献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事件
A.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B.动摇了信徒对上帝的信仰
C.推动了西欧的宗教改革D.奠定了《圣经》的权威地位
10 . 卢梭认为,普遍意志所作的决定,永远不可能是错的,因为普遍意志是以计算票数来决定的,因而永远是少数人持异议。对少数人实行强制,这种强制根本就不是强制,而是自由。这一主张
A.肯定了公共意志的约束性B.否定了天赋人权的理论
C.阐述了自由主义基本内涵D.论证了集体与个人关系
2020-02-10更新 | 469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