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其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具有确定性,包含着特定的含义,为解决历史问题奠定了基础。对下表图示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人文精神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兴起
B.人文主义思潮出现后,人的价值才被发现
C.人文精神的滥觞,就伴随着人文主义的出现
D.人的价值是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
2 . 从14世纪中叶起,欧洲经历了一场危害惨烈的致命瘟疫黑死病。黑死病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连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开始重视人自己的价值。由此可见这场灾难
A.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B.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D.催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3 .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的智者学派,他们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四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是怎样对待宗教问题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路德的基本主张,并指出他的主张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2020-12-09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B.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D.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2020-12-22更新 | 236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没有知识,人就会听任主观的武断,或者会被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意见所左右,又或者会被传统习惯所左右,因此,人就不会追求善,而跌入恶的深渊。这表明苏格拉底(  )
A.强调人的价值B.提出“认识你自己”
C.否定传统权威D.主张“美德即知识”
6 . 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B.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C.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出现反对人文主义风潮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的价值并不是它的形式(国王易人)所能衡量的……1689年,国会通过了两项重要的法案:《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根据前者,国王的特权完全被剥夺,英国结束了她的君主专制主义,而开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政治的新时代;这不只是英国政治史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世界史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根据后者,英国的部分国教分子经过了长期奋斗,终于获得了基本的信仰自由,这实是宗教革命的原则之更进一步的扩张。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材料二   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歌德曾经若有所思的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是如何评价《权利法案》的意义的?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分析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和《宽容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偏居欧陆之外的大西洋一隅,造成中世纪时期的教会控制力一向薄弱于欧陆诸国,个人主义政治文化传统逐步形成。17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分层社会,且开放性的社会结构更具流动性。学者培根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科学。牛顿三大定律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这给人们长期遭受禁钿的思想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远非今人所想象。“因信称义”和“宗教宽容”的信条日益深入人心,当君主的统治与上帝相背离时,教徒主张“顺服上帝、不顺服人”,对其统治进行监督与反抗。这种理念体现了包含“人权”“民主”诉求的启蒙思想与宗教改革思想内涵之间的深厚渊源。作为泛欧启蒙运动的先声和中心之一,英国启蒙运动的生成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英国在普罗大众的思想洗礼之中,揭开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序幕。

——摘编自谌章明《试论英国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启蒙运动批判的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启蒙思想家大力倡导科学、理性,力图打破强加于民众头上的精神枷锁,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构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基本制度。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提出了人民主权学说,认为国家领导人的权力源于人民,人民主权高于一切,既不可剥夺,也不可以转让。

——摘编自王洪斌《启蒙运动与历史环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看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跶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