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三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材料四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以上均摘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因素最主要有哪些?(4分)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新趋势?谈一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5分)
2015-12-15更新 | 5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忻州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2 . 文学艺术及其观念往往是时代的见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   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为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

材料三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文学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之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同时自那时起,西方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19世纪,享乐幸福论非常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 “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这一主流文学形式具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兴旺”的原因和条件。各举一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2)反映明清世俗文学艺术的资料最为丰富,请举例说明。不同于宋代文艺“兴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文学艺术转向人物本身以及幸福观改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1-10-0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柏拉图在政治总目标上都是试图以贤人政治之实行德治的方式,巩固│贵族统治,创立等级有序的社会,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塔型的等级社会中,处于塔尖的统治者的人选问题,是孔子和柏拉图关注的重点。孔子把统治者("圣王")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教化民众,看作为政的首要条件,认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王。……而柏拉图虽不否认统治者应具有道德,但却主张"哲学王"应具有最高理念,以是否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统治民众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刘丹忱《孔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之比较互鉴》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追求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转向了追求文化现代化和的现代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也开启了欧洲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从而深刻影响了人们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二者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孔子与柏拉图政治理想的异同,并说明出现差异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4 . 全球联系不断加强

材料一 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

地图说明
左图:15世纪重新修复的托勒密世界地图,现存于那不勒斯国家图书馆。
右图:巴蒂斯塔·阿格尼斯(1514‒1564 年)工作坊制作的世界地图,此图绘制出了当时人们所知的大陆以及著名航线,现存于亨廷顿图书馆。

材料二 15--18世纪白银流向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   启蒙运动传播示意图



(1)材料一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右边地图可用于研究近代哪一重大史事?对比两幅不同时期绘制的世界地图,谈谈你对这一史事的认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描述启蒙思想传播的大致路线,并简述其世界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中国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一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15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卢梭:“人民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1)根据材料,依次概括四个时期,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结合所学,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
(3)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2021-01-2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史观)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材料二评价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历史评价方法?请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2)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2020-01-1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涑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摘编自《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   这里是数不清的悲伤,野蛮凶狠的庙堂;这里是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道的学堂;这里是眼泪的发源地,是黑暗的监狱,是个充满欺骗的场所;

在这里,善良被扼杀,凶恶却在成长;这儿是人们死前的黑夜和地狱。

难道上帝不将惩罚你?

——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三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
(2)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精神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与古希腊人文思想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19-11-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即是要实现传统的臣民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不是‘可以做’的权利性规定。法律成了压制性的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他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他相信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他更强调人的思想自由,并且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四   现代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对于自身人格尊严、自由平等、权利义务以及自身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地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自我感知和体认。……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而要实现中国梦就离不开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熊晓梅《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培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罗马公民与中国古代臣民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德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对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材料二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 庞忠甲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思想家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不同观点的相同立场。
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材料四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今天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今天中国对西方了解”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10 . 国民素养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而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
——苏格拉底
“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     梁启超充分强调道德和民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他从戊戌维新失败中悟出一种道理: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应当重视作为国家主体的国民。……正因为如此.梁启超强调培养资本主义化的“新民”。进行德、智、体、群等方面全方位的训练,是当务之急。最终使国民具有公德、私德、自尊、政治能力、权利、义务、尚武、毅力、合群等优良品质。
——赵书刚《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材料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说,近年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家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国民素养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国民素养的滑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加强当今国民素养建设。
2016-12-12更新 | 4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山西忻州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