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宗教改革的领导者主张提升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的地位;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相信人类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强烈反对教皇和教会的反动统治D.重视利用民众世俗力量反对神权
2 . 近100多年,人文主义者和教会都要求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塑造这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这场争斗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曲折,反映了全欧洲重大的历史事件,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记录“历史”的建筑。这座教堂重修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A.文艺复兴出现初期“三杰”B.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C.宗教改革运动的蓬勃兴起D.进化论思想广泛传播
3 . 他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认为最理想的是“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雨果曾评价说:“(他)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他是
A.伏尔泰B.卢梭C.孟德斯鸠D.康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它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他旨在强调
A.“人是万物的尺度”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D.“人生而平等”
2021-12-09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德斯鸠理想的政治文化可以用人体健康来加以类比。政治实体的健全在于各组成部分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旦某一方面过于突出的话,要么恢复平衡,要么整个体制衰退,陷入不健全的状态。就政治社会而言,这种衰退造成权力的滥用。如同人体一样精心安排的政治体制,具备自动校正的内在机制。孟德斯鸠认为,以国王和议会的联合统治为基础的英国立宪体制就属于典型的自我调节体制。

——摘自彼得·赖尔《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在各州批准会议上拥护宪法的领袖们,所代表的经济利益与费城会议成员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完全相同;其中的多数人也都从他们的努力结果上获得了直接的私人利益。……宪法并不像法官们所说的那样,是全民的创造,也不像南方废宪派主张的那样,是各州的创造。它只是一个巩固的集团的作品,他们的利益不知道有什么州界,他们的范围的确包罗全国。

——编自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孟德斯鸠学说中“各组成部分”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简述该学说所体现的原则及影响。
(2)材料二中的“巩固的集团”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之所以让“他们的利益”跨越“州界”、“范围的确包罗全国”的依据。
2021-11-1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届高三11月诊断考试历史试题(选考)
6 . 17世纪英国革命的参与者并没有把该事件当成“革命”,通常是称作“清教运动”或“内战”,革命在当时有“现存社会的动荡与破坏”之意。18世纪法国革命的参与者把自己所从事的斗争称作“革命”,革命成了天下最正当、最神圣的事物。这主要是因为
A.革命造成社会动荡减小B.工业革命发展水平不同
C.人民主权观念广泛传播D.宗教改革冲击天主教会
2021-11-10更新 | 781次组卷 | 20卷引用: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拉斐尔在观看右边这幅壁画后,感慨地说:“米开朗基罗是用与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艺术世界的!”对这幅“壁画”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位于西斯廷小教堂祭坛后面的墙壁上
B.呈现了诸多知名学者聚集一堂的场景
C.表明这是一个人类能够创造世界的时代
D.画面雄伟壮烈,充满严肃和恐怖的气氛
2021-11-09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届高三11月诊断考试历史试题(选考)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接受了洛克关于财产私有权是人在自然状态就拥有的天赋权利的观念。“在我们这个不幸的星球上,生活在社会里面的人们不可能不分成两个阶级:一个是支配人的富人阶级;另一个是服侍人的穷人阶级。”卢梭则主张“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的粮食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要想使国家稳固,就应该使两极尽可能地接近;既不许有富豪,也不许有赤贫。”

——据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伏尔泰《哲学通信》等整理

材料二   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实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用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探索。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概述启蒙思想家在“财产私有权”方面的主张。结合所学,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对“社会”觉醒的作用。
(2)结合所学,简述“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实验”的理由。列举辛亥革命后先进中国人对“中国民主化道路”进行“新探索”的成果。
2022-03-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要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这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
A.标志着自然法的兴起B.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C.否定教会地位高于国家D.冲破了封建等级的束缚
10 . “东海西海,心同理通”,理解历史的延续与变迁、统一与多样,有着不同的视角。阅读材料,充分运用材料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路德的一个重要思考是如何把《圣经》直接交到民众手中,用德国民众的语言翻译《圣经》是他的答案。德文本出版后既实现了还宗教于民众的目标,还找到维系全体德意志民族的最佳工具。更重要的是,人们一旦拥有自己的《圣经》,一旦开始了对基督教中历史的成分和非本质之物的批判,这种批判就不会中止,直到对《圣经》,这个基督教的最后权威的批判。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北半球的气候自14世纪开始转寒,在1470-1520年形成一个“冰河期”。1315年到1319年间欧洲暴雨连绵,在高纬度地区开始,饥荒席卷欧洲大陆,导致数千人死亡。然后就是黑死病(鼠疫),从君士坦丁堡、热那亚、马赛漫延开来,竟一下子夺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丰饶世界”结束了:地中海岸繁荣的13世纪形成的物价模式和工资形态被颠覆,更多雇工的人身依附被取消了;通晓古拉丁语的牧师和教师大量病亡,倡议用本国语作为严肃写作工具成为潮流。旱灾、洪灾、时疫、饥荒,不断上演;流民、动乱、战争、极权,家常便饭。……一个好端端的人在一夜之间悲惨死去,使阿奎那时代对理性神学信仰很快崩溃了。1620年到1720年,又一个寒冷期导致了“17世纪危机”,它在中国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西方阿奎那理性神学一变而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学”,或者说对于宋明理学一变而为清代注重经典考证和实学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东海西海,心同理通”,或可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其变迁的共同原因:①主要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变迁,特别需要运用唯物史观来解释其背景。②认为主要是思想内在理路决定,需要检讨思想史来展开。

——据(美)麦克尼尔《瘟疫与人》、布莱恩《小冰河时代》等整理


(1)写出路德的代表作。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两种解释,您更侧重于哪一种?侧重解释①,请充分运用材料信息,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为例予以阐释。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修养论主张予以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022-03-1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