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2 . 16世纪以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但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地区的标准语言。这表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发展B.促成了德国政治上的统一
C.加速了教会势力的衰落D.促进了德国世俗文化的出现
3 . 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曾说:“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这表明早期人文主义代表
A.宣扬宗教宽容的理念B.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C.追求人性与神性相统一D.提出的主张充满虚伪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英国学著约翰:罗伯逊认为近代西方场思想解放运动是“公众群体开始受到重视",“致力于理解并改善人类现世生存状况而不问来世福分祸兮的运动”。这场运动
A.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形成B.动摇了教皇地位
C.树立了理性的绝对权威D.改变了世界格局
5 . “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自由'是这个时代的纲领,它让人倍感欣喜:光荣的独立前景和大展宏图的无限机会向所有人敞开了。”“这个时代”
A.充满浪漫主义情怀B.资产阶级统治完全确立
C.理性成为精神内核D.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拉斯谟认为,“为了避免《圣经》的被掩盖、曲解或僵化成教条,就必须追根溯源,以《圣经》的原本(如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和希腊语《圣经·新约》)为终极标准……应该尊重的是真理,而不是权威。”他还主张在翻译中讲求风格,而风格取决于读者的要求,也就是要满足普通大众的语言风格要求。

——王崧珍《从多雷到伊拉斯谟》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认为,宗教的精义是个人与上帝的交流,宗教与其说是教义的堆砌,毋宁说是一种道德追求。他把自己的宗教称为“基督哲学”,认为基督教应该教导信徒如何在平时过充满善行的生活,而不应该成为单纯出于救赎目的的信仰教条。对他来说,中世纪宗教生活中一些外在的形式(比如朝拜、斋戒、赎罪券等)并不是很重要,真正的信徒应该效仿基督,拥有发自个人内心的信仰。在他1509年完成的名著《愚人颂》中,对教会人士的讽刺体现了他希望教会改革的强烈愿望。

——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拉斯谟的翻译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伊拉斯谟宗教主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7 . 在近代西方世界,“16世纪被称为是文艺创新的世纪,18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转型B.构建了资本主义政治方案
C.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D.批判了基督教会的专制
8 . 有论者这样评价一个时期:“那时,每个人的欲望都光芒万丈,每个人的意志都摆在他自己的宝座上;那时,人类成为宇宙的立法者,开始分不清伟大与邪恶的差别;那时,城邦的荣耀、民族国家的偶像,使台伯河畔那个古老的帝国梦,从堕落的罗马教会中脱颖而出,像恶之花一样燦然绽……”这一时期是
A.古典时代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9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出现要早近一百年。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021-01-05更新 | 408次组卷 | 5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4世纪初,比萨大学最早开设解剖课。不久,意大利所有医学院都开了这门课程,包括罗马的教皇医学校。约1360年开始,教皇公开宣布准许将处斩过的犯人尸体转交给医学院以供解剖。这表明此时
A.医学演进违背了人文精神B.人文思想传播推动医学进步
C.医学教育与神学逐步融合D.近代医学发展源于教会支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