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宗教改革前,西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与基督教、经院哲学混为一体,各门学科都是神学的附庸,文化教育也被教会所垄断,学校办在教堂和修道院里,教师由僧侣担任,课程设置也以宗教的需要为目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
A.宗教和世俗文化矛盾尖锐B.欧洲在科技文化水平上落后
C.人们的思想深受宗教影响D.文化教育居于社会基础地位
2 . 1727年,德国哲学家布尔芬格尔出版了《由儒家典籍所见的政治与道德的学说及其实例》。该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德治主义的向往,并称誉中国是一方乐土,中国的众王皆为真正的哲学家。作者此举旨在
A.吸收儒家精神以提高王权地位B.传播儒家思想以促进社会改革
C.推进宗教改革以建立民族国家D.鼓吹王朝战争以完成国家统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和废除的,人民有权再造一个政治体,人民始终掌握立法权,并可以随时改变政府。卢梭的上述思想
A.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B.充分保障了人民的自由平等
C.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D.事实上否定了天赋人权学说
4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2021-07-08更新 | 10982次组卷 | 118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某学者)的话总结了18世纪激进学者和知识分子们最热切的信念和最远大的构想。他的话暗示,人已经足够成熟,能够不依赖一种父亲式的权威找到自己的道路;这些话鼓励人们去使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他自己的本质和自然世界。”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科学革命
6 . 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下列关于它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②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③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④批判宗教狂热,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4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执政官萨卢塔蒂提倡人应该讲亲情和家庭责任,要爱护自己的家庭、孩子和亲朋,同时也要热爱祖国,关心城市和社会。这一主张
A.体现了积极的现世人生态度B.摆脱了罗马教会的黑暗统治
C.冲击了封建王权的统治秩序D.传播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8 .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一主张
A.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B.将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实现了教会内部的平等D.为理性王国的建立作舆论宣传
9 . 宗教改革引起了教义上的争执,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由此造成西欧基督教世界的分裂,迫使争论不休的各宗教派别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教会想要获得全世界的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宗教改革
A.使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B.有效提高了大众的识字率
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的解放D.消除了教派间的教义分歧
2021-02-01更新 | 756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近代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从本质上(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1-01-08更新 | 1238次组卷 | 32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