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王成光《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15世纪西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应让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哲学和历史基础》
材料三     18世纪的法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酝酿,启蒙学者提出了丰富和较为系统的公民教育思想,以抨击封建专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启蒙学者强调公民的政治美德,倡导公民对民族国家、民主政治和法律的爱,并从教育领导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方法途径等方面,构画了公民教育的蓝图。启蒙学者的公民教育思想,为推动封建臣民教育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奠定了大革命后法国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
材料四   西方文明的一个伟大假设,即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发展。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其对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什么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回答法国启蒙学者提出公民教育思想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教育是如何推动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

2 .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上列四幅图分别与世界近代史上哪四件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2)概括图一与图三以及图一、三与图四的内在联系。

(3)简要分析概括图三、图四所反映的历史发展特征分别是什么?

2018-11-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朝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9-01-30更新 | 5873次组卷 | 7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康德生活于启蒙运动的晚期,有人认为只有他把此前这段时期的社会思想概括得最准确、最入木三分,而又最简约。下列言论属于康德的是
A.“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B.“这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
C.“当司法权和行政权为同一个人或同一机构独揽时,就没有自由的存在”
D.“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5 . 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反对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反对教会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强调人的作用。

——马世力《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伏尔泰心目中的文明大国近似开明的或合乎情理的专制国家。他认为应由服膺理性的开明练达的少数人(国王和他的顾问)掌握统一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出生相当卑贱的卢梭则大声疾呼,人性中最好的品质,诸如善良、无私等都是自然的产物,他渴望有一个人人都能觉得自己是其中一员的共和政体,同时强调主权“统一不可分割”。

——据《世界文明史》《现代世界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性研究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并所学知识,比较伏尔泰和卢梭政治主张的异同点,并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6 . 蔡元培先生称黄宗羲为“东方的卢梭”,其思想充满浓厚的民本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孟子、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来分别概括孟子、黄宗羲民本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或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并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

2018-11-2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外国语学校(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 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 州、县,多立义学,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 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 “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蒙师按照乡里最诚 敬的礼节聘请……官学蒙师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明清蒙 学重视道德教育……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 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大众教育是 19 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1900 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
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 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 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义务 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 机会。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并简析明清蒙学教 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欧教育呈现出的新趋向并 说明这种趋向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之人文主义,应推孔子之学说,“孔子首先肯定人在宇宙中是最高贵的东西。我是人,唯有人有‘我’的自觉。……其精义所在,则为特别提出一个‘仁’字,作为奠定人伦基础和道德规范,故曰‘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也’。举凡一切可以使人成为更完美的说法,便是人文主义;讨论使人成为更完美的思想,便是人文思想。”

——《人文主义》

材料二从智者出发,古希腊哲学家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国与古希腊关于“人文主义”论述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与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不同原因。

2017-11-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川三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天下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性,挖掘与培养人的潜在能力与创造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就是教育。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大学,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外国高等教育史论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官方办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在教育办学上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017-11-21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材料二   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弊,因为在这里,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