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世纪在意大利和西北欧产生了以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欧洲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

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所具有的巨大转变的特点,向着更深广的方向发展。此时,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已经发展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可这一时期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寥若星辰,从全局上看,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的较量中还处在下风,这一点从拿破仑战争失败中已明显反映出。这也说明资本主义的确立、发展还需要经历更长期的斗争与努力。

——摘编自《历史教学》

材料二   反观中国,直到15世纪时还处在人类文明发展最先进的行列之中,但是从16世纪起却逐渐落后下来。中国游离于世界经济圈之外,闭关自守,以天朝大国自居,一直坚守着传统的文明。如果从绝对数字上看,明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康乾盛世”,其繁荣程度仍然远逾西方。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西方已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其发展势头之兴旺是难以估量的;而中国依旧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依靠的是农本经济,已不可能出现突破性的大发展。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引发的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重大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西经济发展的差异。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然会有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倾域,当是对于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感。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最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仍是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风气,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成权压制,新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毋宁是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思引中而来。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思,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由别人剩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遂在“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求。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出现启蒙精神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外启蒙精神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要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并归纳宗教改革的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

时间地区作者书籍记载的内容、地理范围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古希腊的历史。地理上除希腊之外还记载了地中海周边欧、亚、非世界。
公元前21世纪汉朝司马迁《史记》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三十多年的历史。地理上东起朝鲜,西至巴克特里亚,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6世纪初威尼斯萨贝利科《九章集》反对神本思想,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
18世纪法国伏尔泰《风教通义》撰述了欧亚非美国族国家的历史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综合分析上表内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请说出其中的两条并予以解析。
2021-05-13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开放型试题题型05观点论证题-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与演练
20-21高一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指出尘世生活是大自然赋予的,歌颂了人的爱和重要性。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个世俗女性高贵、优雅以及沉浸在现世美好生活中的形象。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宗教改革的动机原本是宗教性的,然而却结出了丰硕的世俗之果。它导致了凌驾于欧洲世俗权力之上达千年之久的基督教会的分裂,从而为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创造了条件。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在信仰中直接与上帝发生联系,这样就使得宗教信仰成为个人的事情、内心的事情,从而使人在精神上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恪守“天职”、勤奋节俭的新教伦理则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精神前提;宗教宽容精神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背景,这种新时代背景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理性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最终汇聚成启蒙运动的澎湃洪流。

——摘编自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弘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及精神内核,列举两位与薄伽丘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结出的“世俗之果”。
(3)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新的历史条件”。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此后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四(16381715)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早在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国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专制王权国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社会转型时期英法民族国家的特点。
2021-04-19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新课标Ⅰ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没有单独提出理性主义,但他们把理性贯穿于人文主义的整个内核,置于崇高的地位。……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反对神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提出幸福就在人间,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应当追求凡人的幸福,即爱情、财富和荣誉。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应当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享受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李晓燕《浅议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探讨》

材料二17世纪的理性主义者在西方知识分子心中建立了自然秩序和人类天赋这两个相互补充的观念,“这两个观念赋予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一种应付社会变化的行为模式”。如果说自然神论和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确立了一个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世界,那么同时期迅速发展的自然法学派则确立了一个依照社会契约而运行的宪政社会。……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把理性主义推向了极端,百科全书派的响亮口号就是:“把一切都拉到了理性的法庭面前来接受审判。”理性取代了上帝的至上地位,对一切传统的信仰和秩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摘编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方理性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并说明此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路德适应时代的需要,系统地提出了以“唯信得救”为基础的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人人均可阅读、思考、理解与解释《圣经》。路德还主张依靠德国的皇帝、诸侯贵族,使用暴力将罗马教廷的政治、经济势力拒于国土之外,以实现君权独立、司法独立、教会独立,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各爱国阶级与阶层,把独立运动大步向前推进。由于对诸侯的依赖,他在国内问题上有所让步和妥协,但在反对罗马教廷,争取民族完全独立方面,他强硬声明说:“我坚持这一学说,绝无改变!”在农民战争失败后,路德全力投入《圣经>的译注工作,以及制定路德宗的教规与信条,使德意志大部分地区摆脱了教皇的控制,确立了新教信仰,第一个成功地建立了改革派教会。路德教也传播到广大的西欧地区,对法国、尼德兰、瑞士、英国等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摘编自于可《关于马丁·路德评价的几个问题——纪念马丁·路德诞生五百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思想。
2021-04-16更新 | 16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人文精神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摘自叶廷芳《十八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实现的。马丁路德的这种新的恩典说在基督徒与上帝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否定了人们对教廷、教皇、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崇拜。马丁路德号召基督徒要尽量服从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为基督徒是否过上正当生活的条件。

——摘自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借古喻今”的含义及这样做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