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20-21高三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中和思想,后来《中庸》中又明确提出了中和的概念。所谓中和,是指人和事物之间处在合乎中道原则的共处状态,这种状态表征的是人的情感发挥的恰到好处。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所追求的是公正,他认为公正是中道的根本,是所有人都认为的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就应当公正地分配善与恶,既要反对特权主义,又要反对平均主义,试图达到是社会各阶层享有一份美好生活权利的中正状态。综上所述,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尽管在许多方面有一致的观点,但由于二者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导致其伦理思想在社会实践上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他们都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以促进我国的伦理思想建设。

——李蔚《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8

材料二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康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两个词语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追求的“中庸”,说明两者的共通之处,并简要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康德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他思想的进步性。
2021-08-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优秀的民族文化最初深耕于民族忧患意识,后来扩展为全人类的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在给腓德烈二世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恕我大胆地说,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感激你,因为你肯用心地以健全的哲学来造化一个注定生来担当指挥大任的人。只有在开头肯设法教导自己的国王才配称好国王,他们能分辨好人与坏人,喜爱真理,唾弃迫害与迷信。一个肯坚持这种看法的王子可能给他的国家带回‘黄金时代’……我期望阁下能一直保持您的个性,也期望别的君王能跟您一样。”到了普鲁士以后,伏尔泰发现这位哲学家国王并不像他自己标榜的那么开明,令他十分失望,最后从普鲁士逃回法国。

——摘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伏尔泰时代》

材料二   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比较激进的,为了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中的专制和不平等,他常将“自然状态”中的人与文明社会中的人进行对比,其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最为典型。卢梭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过着一种没有私有观念的自由平等生活,因此他对“高尚的蒙昧人”推崇备至,通过与文明人对比的手法建构起一个比前人描述更为丰满的“高尚的蒙昧人”形象。他曾这样描述道:“漂泊于森林中的蒙昧人,没有农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于同类既无所需求,也无加害意图,甚至也许从来不能辨认他同类中的任何人。”

——摘自刘文明、彭鹏《法国启蒙思想家对新世界原住民的想象和建构》

材料三   浪漫主义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浪漫主义的作家把想像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他们汲取了卢梭认为社会和物质的繁荣毁坏了人性的观点,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浪漫主义强调个性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单一价值,是推动民族主义出现的主要动力。

——摘自(美)唐纳德·卡根《西方的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述伏尔泰在腓特烈二世身上寄托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指出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核心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卢梭对“高尚的蒙昧人”推崇备至的重要原因,并列举相关史实论证 “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比较激进的”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阐明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浪漫主义思潮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在民主制下,政事的裁断不取决于法律,而是取决于群众,这种平民政体“包含着专制君主的性质”……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民主是一个坏东西……

——王绍光《民主四讲》

材料二国际关系民主化概念在国际社会中首次出现于1970年的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发表的《卢萨卡宣言》。……考察国际社会现状,尽管目前国际社会主要力量中心的实力对比仍不平衡,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这成为了当代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源。

——摘编自欧阳丽《当代国际关系民主化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民主是一个坏东西”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近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希腊民主的改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诞生的标志。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的积极意义。
2021-03-21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德国的城市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特利尔城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公元1世纪时是罗马殖民地。从公元2世纪开始,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有“北方的罗马”之称。下图是位于特利尔城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2世纪尼格拉城门(又称“黑门”)。


材料二   德意志城市大多兴起于修道院和城堡附近、帝王驻跸地以及逃亡农奴聚居地。中世纪时代,繁荣起来的德意志城市从自己的利益着眼,特别希望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有强大的中央集权,但此时皇帝没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代表,德意志区域只是罗马教皇的“乳牛”,是天主教会充当欧洲精神权威的最后支撑。最终,思想的、精神的和民族等矛盾日益尖锐,1517年终于爆发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宣称“剥夺以教皇为首的神职人员的神权”“教皇出售赎罪券是犯了错误和违背基督教教义”等理念。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实际上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形成了路德教等新教派。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以近距离人口流动为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流向是不越出省界或邦界的邻近城市,更多是家乡附近的小城镇。他们被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工业所吸收,转入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群众性远距离人口流动潮约出现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德国东、北部农业人口向高度工业化的西部鲁尔工业区的流动加快。这一时期,内燃机的问世,引起了世界机械业的极大发展,也推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尼格拉城门与罗马大斗兽场在建筑艺术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述它们建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爆发宗教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新教和旧教(天主教)相比所出现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简析内燃机的发明对人类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2021-03-0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名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人类历史多次因为病毒、疾病的爆发而发生重大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该书所指的瘟疫是14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这个名词就来源于此)。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历时5年,写下了《十日谈》。

——百度百科

材料三   艾萨克·牛顿在剑桥大学基本上靠自修学完了当时的数学和光学知识,此后不久(1665-1666年间,当时他从剑桥退隐到家乡以躲避瘟疫)就卓然有成……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开始了对行星运动问题的思索……有资料证明,牛顿在1666年就猜想到,地球上的重力有可能延伸到月球使之维持在其轨道上。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结合所学,以美洲和欧洲交流为例,说明“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薄伽丘《十日谈》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并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出1665-1666年间牛顿在数学和光学方面的科学成就各一例。在此期间牛顿开始思考行星运动问题,请分析牛顿成功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原因。
2021-03-01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返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中没有一个流派的道义比斯多亚学派的道义更有益于人类,更适宜于培养善人了。只有这个学派懂得如何培养公民,只有它培养了伟大的人物,只有它培养了伟大的帝王。他们相信有一种精神居住在他们心中。他们似乎把这种精神看做一个仁慈的神明,看护着人类。他们为社会而生;他们全都相信,他们命里注定要为社会劳动,他们的报酬就在他们心里,所以更不致感到这种劳动是一种负担。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不同于尘世的法律,自然法是最高的法律,是尘世一切法律的基础,是宇宙理性之所在,而法律来源于自然,是参照自然法制定的,符合自然法的法律才是善的法律。……因为自然法赋予所有的人理性,因此也便赋予所有的人法。……公民个人应该享有同其他公民公平、同等的权利生活。

——根据西塞罗《论共和国》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斯多亚学派创始人和该学派观点,并指出该学派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塞罗的观点。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被认为是古希腊文明向古罗马文明递嬗的重要一环,请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理由。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如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就在作品中写道:“你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主宰”“我只是凡人,我只希望得到人世间的幸福”。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文艺复兴开始在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盛行,特别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达到它的顶峰。人的伟大和卓越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得到最崇高的颂扬:“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从15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起,欧洲人开始拓展他们已知世界的前沿。向外拓展的理由是复杂的:寻找新的商业航线以及对冒险的追求……也是知性文化(它使文艺复兴显得非同寻常)变化的产物。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这些讨论使人意识到;不仅东方-中国、日本和盛产香料的岛国的财富可以通过西向航行而得到,而且其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测算出来。最终,他们在大洋的另一边找到了无以计数的财富。

-摘编自[美]玛格丽特·I.金《欧洲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文艺复兴的先驱,比较初期“三杰”与莎士比亚歌颂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5世纪欧洲最早“拓展他们已知世界”前沿的两个国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价值观,请分析新“商业航线”的开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2021-01-09更新 | 3684次组卷 | 29卷引用:浙江省2021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苏格拉底之攻击,哲学史家颇轻忽辩者(智者)的地位。但事实上,辩者对希腊人文主义发展甚具功绩。普罗塔戈拉以人为万物之权衡,近人论西方人文主义者犹多奉之为不祧之祖,而普氏即是一辩者。大体言之,辩者思想乃是对于前此重自然之哲学的一种反动。     辩者不仅不注重对自然世界的分析,同时对超自然的世界亦表示深切的怀疑……所以辩者的认知对象遂严格地限于人事界……“人为万物之权衡”一语虽提高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但也有其流弊。因为此所谓“人”乃指个别的人而言。个人与个人既不能尽同,而宇宙之本物又万殊,这样一来就非演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局面不可。

——摘编自余英时《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

材料二   人类理性经过这样极端的分化发展, 如今终于有人开始意识到要辩证地来使用人的理性的自由性与规范性, 因此有人提出了“回到康德去”的口号。康德的理性哲学旨在消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峙, 主张一种融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理性观, 他的理性把逻辑理性(理论理性)和价值理性(实践理性)包含在内,这应该成为人类重建理性精神家园的一个很好的理论源流。

——摘自刘英《自由的理性——论康德的理性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辩者对希腊人文主义发展”的功绩,并归纳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在思想上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德“理性哲学”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的表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其文艺复兴开始较欧洲大陆晚,但是成为了文艺复兴的重要阵地,在远离宗教的黑暗之下,与封建体制相对暧昧的关系使得英国人民对于社会的思潮看法非常与众不同。……在文艺复兴的大思潮下,英国进行着一场与众不同的思想运动,结合英国自身的特点,以戏剧为主要形式,以莎士比亚为领军人物,用作品去反映生活、渗透思想,让作品中充满着近代化的气氛、资本主义的气息。

--摘自张文妮《从莎士比亚看英国文艺复兴特点》

材料二18世纪和十六七世纪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十六七世纪对世界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即世界实际上是如何的,都是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世界和宇宙的实际情况: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与现存的政治秩序发生冲突,甚至还公然向现存的政治权威表示敬意。18世纪则不同,那时的哲学家们考虑和讨论的都是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的。这样,他们必然与现存的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现存政治和思想权威的颠覆者。这使得18世纪的思想家们总体上带有浓重的革命色彩。

-摘自徐鹤森《试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1)阅读材料一,指出英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从英国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所学说明“与封建体制相对暧昧的关系”如何推动英国的近代化转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十六七世纪欧洲科学家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就,指出18世纪思想家颠覆“现存政治”的主要思想武器。
2021-01-0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2月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法国从“革命的年代”走向“资本的年代”,现代法国由此奠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一直不间断地用手中的笔毫不留情地揭露着宗教蒙昧主义的荒谬和教权主义的罪恶。在这基础上,启蒙思想家又对以“君权神授”说为精神支柱的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发起进攻。毋庸置疑,至少就思想领域而言,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800年,拿破仑任命4位著名法学家组成起草委员会。草案拟出后,参政院先后召开102次讨论会,其中97次由拿破仑亲自主持。他在会议上经常十分内行的随口引证罗马法典,使与会者大为叹服。他主持的会议常常是晚上9点开始,有时延续到次日清晨5点。《拿破仑法典》曾被广泛采用并影响至今。

——据【德】路德维希《拿破仑传》等整理

材料三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法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完全纳入国际市场,这是由多种重要因素所决定的,其中有一点不可忽略,这就是拿破仑三世明智的经济政策,法国经济完全纳入国际市场。至一战前,法国的钢产量增加了3倍;汽车产量仅次于美国;电力生产以每年14.5%的高速度在增长;新兴的化工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名列世界第三;农业机械和化肥的使用,资本主义农场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旺代尔、施奈德等公司控制着全国铁矿、煤矿、冶金、机械等重工业部门。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向“君主专制制度”发起进攻的主要思想武器,概括说明“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用一句话概括《拿破仑法典》对法国大革命的贡献,并简析《拿破仑法典》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推动法国经济“完全纳入国际市场”的“经济政策”所奉行的原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020-12-10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届高三12月教学测试历史试题(选考)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