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如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就在作品中写道:“你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主宰”“我只是凡人,我只希望得到人世间的幸福”。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文艺复兴开始在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盛行,特别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达到它的顶峰。人的伟大和卓越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得到最崇高的颂扬:“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从15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起,欧洲人开始拓展他们已知世界的前沿。向外拓展的理由是复杂的:寻找新的商业航线以及对冒险的追求……也是知性文化(它使文艺复兴显得非同寻常)变化的产物。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这些讨论使人意识到;不仅东方-中国、日本和盛产香料的岛国的财富可以通过西向航行而得到,而且其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测算出来。最终,他们在大洋的另一边找到了无以计数的财富。

-摘编自[美]玛格丽特·I.金《欧洲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文艺复兴的先驱,比较初期“三杰”与莎士比亚歌颂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5世纪欧洲最早“拓展他们已知世界”前沿的两个国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价值观,请分析新“商业航线”的开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2021-01-09更新 | 3676次组卷 | 29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14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苏格拉底之攻击,哲学史家颇轻忽辩者(智者)的地位。但事实上,辩者对希腊人文主义发展甚具功绩。普罗塔戈拉以人为万物之权衡,近人论西方人文主义者犹多奉之为不祧之祖,而普氏即是一辩者。大体言之,辩者思想乃是对于前此重自然之哲学的一种反动。     辩者不仅不注重对自然世界的分析,同时对超自然的世界亦表示深切的怀疑……所以辩者的认知对象遂严格地限于人事界……“人为万物之权衡”一语虽提高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但也有其流弊。因为此所谓“人”乃指个别的人而言。个人与个人既不能尽同,而宇宙之本物又万殊,这样一来就非演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局面不可。

——摘编自余英时《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

材料二   人类理性经过这样极端的分化发展, 如今终于有人开始意识到要辩证地来使用人的理性的自由性与规范性, 因此有人提出了“回到康德去”的口号。康德的理性哲学旨在消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峙, 主张一种融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理性观, 他的理性把逻辑理性(理论理性)和价值理性(实践理性)包含在内,这应该成为人类重建理性精神家园的一个很好的理论源流。

——摘自刘英《自由的理性——论康德的理性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辩者对希腊人文主义发展”的功绩,并归纳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在思想上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德“理性哲学”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近代法国大众阅读场所的发展,既体现了政治精英引导甚至规训大众的倾向,也反映了工人大众自我发展、休闲娱乐的诉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法国的书籍比较昂贵,报纸大都采取预订制,三月或是整年起订,不单期零售,普通大众难以承受。工人在小酒馆饮酒之余,还浏览报纸,或是听人朗读报纸上的新闻。有些工人接受了政治宣传,从而参加罢工、社会运动甚至革命。一些社会精英和慈善家认为大众图书馆是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它可以引导、控制和审查大众阅读中出现的新读者,尤其是工人读者。七月王朝时期(1830- -1848), 仅在巴黎就有超过500家获得了官方许可的大众阅读室。1850 年,法国作家茹尔.拉杜建立“市镇图书馆和好书推广协会”,并倡议在法国所有市镇都建立-所图书馆。该计划得到了时任总统路.易.波拿巴的支持,后者认为“在所有法国市镇建立图书馆是一项慈善和公益事业”。19世纪60年代,建立大众图书馆的运动进展迅速,并在随后的第三共和国也得到延续。1902年时,法国已有300家大众图书馆.

——-摘编自顾杭《19世纪法国的大众阅读场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大众阅读场所发展的原因。
(2)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法国巴黎大众阅读室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4 . 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发展史

(1)据材料,比较中国和西欧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发展史,概括各个时期相同的历史特征。
(2)根据材料概括“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中国和西方思想文化政策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不同。
(4)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2020-11-1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高三一轮材料题培优训练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学者关于“国家”观念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领导人关于“国家”观念的主张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说明中西“国家”观念蕴含的共同价值。
2020-11-1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高三一轮材料题培优训练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等等。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摘编自百度文库《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材料二   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盛行,文学艺术风格也以浪主义风格为主,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乔治戈登拜伦是其杰出代表。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了众多光辉的诗作,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而战斗一生的勇士。

——摘编自人民版必修一教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苏格拉底哲学研究的重点及导致他这一倾向的主要因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指出拜伦第一次描写“拜伦式英雄”的作品,并说明拜伦是一个“为理想而战斗”的勇士。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孟德斯鸠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在英国工业化之初的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时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为了防止“坏政府”的出现分别提出了哪些设想;指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在建国之初的美国是如何践行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并说明英国工业化之初,经济上具备了哪些“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 在谈到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时,恐怕没有比“人和世界的发现”这句话说得更为精辟了。它是150年前由法国史学家米什莱首先提出来……在此卷(《法国史》第7卷)开头明言:“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此言一出,立即传遍欧洲,成为赞誉文艺复兴最响亮的口号……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乃至革命的意义,也就可用“发现”两个字代表了。

——刘明翰等《欧洲文艺复兴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米什莱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提出的“人和世界的发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0-07-12更新 | 3202次组卷 | 24卷引用: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05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1854—1921)于1895年前后陆续翻译了一系列西学名著,其中《天演论》影响最广。《天演论》译自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赫氏认为人类社会伦理更重于进化,否则将导致残酷的弱肉强食,而严复更赞成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天行人治,同归天演”,故略去“伦理”一词及相关内容,且将“进化”另辟导源于《庄子· 天运》的“天演”一词。他译英文长句,句次不对而要义无失。严复以“汉(朝)以前字法句法”翻译《天演论》,士大夫莫不感叹“自中土翻译西书以来,无似此高文雄笔”,其中阐发的“与天争胜”更是引起“深察世变之士”三思。

                                                                 ——摘编自王克非《论严复<天演论>的翻译》

材料二 马丁·路德(1483~1546)于1521年着手将《圣经》译为德语,他依据希伯来圣经而非教廷钦定的版本翻译新约。路德按照是否宣讲基督的标准去断定新约书卷的价值,并依此改变传统新约书卷的排列次序。路德翻译时不局限于字面意思,搜集、加工各种德语方言,译文中使用了大量民间谚语。路德译本的《圣经》流畅自然,像散文诗一样优美,阅读它成为当时民众学习德语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田海华《路德的<圣经>诠释与翻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马丁·路德在翻译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与马丁·路德译著的相同作用。
10 . 中国古代的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是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它们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设置比较

——据陈元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和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整理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书院课程与欧洲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的不同特点,并分别说明两者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