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孟子》

材料二   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柏拉图《申辩》

材料三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想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道德焦点的不同并从发展背景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柏拉图和康德在道德问题上的异同之处。
2021-04-1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由于地理位置占优势,面对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威尼斯、罗马等,但是这些经济工业发展迅速的城市,却没有好的管理者。教皇的昏庸和权力丧失,使意大利有机会通过政治手段垄断市场,成为掌握经济贸易和政治权利的中心。意大利曾受到古罗马、古希腊、地中海文化的影响,在吸收欧洲文化的同时,也开始不断学习从东方传来的适合本族地区垄断经济市场的文化和方法。意大利当时处于政治动荡时期,这导致百姓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不幸福就更会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和灵魂上的安慰,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精神的出现,适时的给予了百姓心灵最大的关怀。

——摘编自《浅谈文艺复兴》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不仅产生了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而且在继承唯名论派思想的基础上,还诞生出许多的科学巨人。文艺复兴在当时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不可能具备阅读希腊文、拉丁文古典著作的能力和条件而参与这场文化的“复兴”,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宗教改革而加入到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来的。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远比文艺复兴初期的思想家幸运和自信。因为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在古典文化的光辉成就面前颇为自卑甚至自惭形秽。但这三百多年来,欧洲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式的变化,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不是依靠上帝的指引或者神意的启示,而是人类凭借着自己的理性,运用自己的才智,不断探索创造的结果。

——摘编自周巩固《人的解放-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的进步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世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它更突出了新兴资产阶级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迫切渴望一种能够表达他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新文化,以便同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神本主义意识形态相抗衡。而古典文化中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者张椿年指出“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

——摘编自[英]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目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攫取巨颏利润,近代有识之士产生利权意识,主张挽回利权,商战成为中国人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之最响亮的口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大肆榆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与之相应,他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向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捉而将主权置诸重要地位。他们曾经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之自强御侮,然而清政府腐败无能,一次又一次地出卖国家利权,不能不令人大失所望。最后,他们总算从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中找到了民权思想,并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与流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外患对日本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自1764年至1854年,外患达52次之多。……日本“一君万民”的国体同“尚武”的日本民族性格的结合,以及同此前具有扩张性的日本民族主义的结合,构成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必要条件。

——《日本走向极端民族主义的三个阶段》冯玮


(3)阅读材料三,概括日本民族主义的形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盛行还有哪些因素?
2020-12-2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 (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 .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 •路德的主张,并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这些构想是材料三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
6 . 人类历史多次因为病毒、疾病的爆发而发生重大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该书所指的瘟疫是14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这个名词就来源于此)。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历时5年,写下了《十日谈》。

——百度百科

材料三   艾萨克·牛顿在剑桥大学基本上靠自修学完了当时的数学和光学知识,此后不久(1665-1666年间,当时他从剑桥退隐到家乡以躲避瘟疫)就卓然有成……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开始了对行星运动问题的思索……有资料证明,牛顿在1666年就猜想到,地球上的重力有可能延伸到月球使之维持在其轨道上。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结合所学,以美洲和欧洲交流为例,说明“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薄伽丘《十日谈》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并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出1665-1666年间牛顿在数学和光学方面的科学成就各一例。在此期间牛顿开始思考行星运动问题,请分析牛顿成功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原因。
2021-03-01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新东方】绍兴历史高三下【00042】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观念"古已有之,但是欧洲观念具有政治内涵,却是进入近代以后的事。14世纪的几次大旱灾、1348年的大瘟疫和百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主权国家的形成所导致的地区间冲突使欧洲人民饱尝战争之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伊拉斯谟的《基督教理》和莫尔爵士的《乌托邦》,这三部作品标志着以"统一"为特征的近代"欧洲观念"的最早形成。如何缔造一个享有永久和平的欧洲成为18世纪欧洲政治思维的重点。卢梭主张欧洲各国将主权转让给一个联盟,这个联盟并将"保证主权国家免遭不负责任的和不正义的权力觊觎者及臣民反叛的颠覆"。康德的联邦主义方案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将永久和平推向一个世界主义历史发展观的高度,使永久和平的理论范围更加广泛,推理更加缜密。

——摘编自吴素敏《近代"欧洲观念"——欧洲一体化运动的理念先导》

材料二   1939213日,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掀起"中华民族"性质的大讨论,参与其中的著名学者不下十余人。顾颉刚认为,"民族"是"在一个政府之下营共同生活的人",而中华民族实则就是中华民国的全体国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巩固中华民族理论构建成果的同时,形成"民族平等"的政治话语。但至20世纪80年代,"民族问题"再次成为国家治理的客观问题。曾经参与1939年论辩的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者们一致认为,该理论"将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把汉族的研究与少数民族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全局和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了高层次的宏观的新概括"。

——摘编自刘永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辩与中华民族理论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观念"的思想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观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议题出现的意义,并简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理查德塔纳斯[美]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也高举“理性”旗帜,但他们所崇尚的理性不同于17世纪的来自于神的天赋的理性,而在于更多地接近感官和经验现象。他们是批判现实的启蒙思想家和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再沉迷于思想的领域,而是纯粹现实和世俗化了。

——摘编自陈锐《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相比文艺复兴的新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     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 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推崇宋明理学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