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思想文化的演进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而武帝却往往被指责为具有法家之风,武帝认为任用饱读儒家经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为他们自律、利他、识礼、循规,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

——(美)伊佩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材料二

《十日谈》

《社会契约论》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伏尔泰

牛顿

但丁

柏拉图

彼特拉克

孟德斯鸠

《物种起源》

《理想国》

苏格拉底

材料三 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在北京,1920年3月,由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上海,陈独秀等于1920年5月发起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西汉“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阅读表格,从“西方思想文化进步”的某个角度,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示例:主题: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复苏。关键词:但丁、彼特拉克、《十日谈》
添加的关键词:达·芬奇
(3)依据下列材料概括20世纪初中国思想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说明其历史影响。
2019-05-0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2 . 【加试题】“另类历史”是指某些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史料,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下图是《罗汉图》和《西斯廷圣母》

宋朝刘松年《罗汉图》,是《十六罗汉图》之一,又名《灵猿献果图》。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但罗汉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小和尚接过灵猴摘送的果子,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

中世纪的圣母玛丽亚像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而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则是慈爱的、美丽的。该画作不仅展示了女性的温柔、秀美与坦然的骄傲,更歌颂了圣母将怀中孩子奉献人类、拯救世间的崇高行为。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城市格局和商品经济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研究宋都汴京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比有何优势?

(2)据材料二,比较两幅图的共同点以及在内涵上的不同点。

2018-09-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历史周末自测卷一
3 .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孔子讲学图

雅典学院(左上角苏格拉底正和四位青年交换意见)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和全盛时期的中心罗马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产。下列属于拉斐尔留存的文化遗产是

①带金莺的圣母像
②天使报喜图
③雅典学院
④戴面纱的女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 . 领土的测绘、领海的划分事关国家利益。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划定边界、并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的热潮。地图则作为一种证明国家领土范围的工具开始备受重视,这一时期的英、法、俄、西班牙等国都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绘制了自己的地图。……远在东方的清王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已运用西方耶稣会士传入的近代制图学新方法绘制帝国地图,乃已告竣,并把测绘地图与版图的确定紧密联系在一起。

——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疆域变迁》

材料二利玛窦将经纬度制图法传入中国以后,未立即改变传统的画方之法绘制地图。康熙帝发现原有的地图时常出现模糊不清、测绘有误的情况,感到“疆域错纷”的问题需要解决,决定进行全国范围的实地测量,以绘制新的全国地图。这次使用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参加人员中有杜德美等11名传教士,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完成了全国性测绘,当时西藏处于战乱之中,只测量了从拉萨到恒河发源处一段距离。最后由杜德美等主持在1718年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六十年对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较详。

——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1930年海牙会议,英美等海洋强国坚持3海里的原则,以便于他们的军舰和商船在海上自由游弋;大多数国家主张有较宽的领海。1960年第二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长海里的领海宽度,保护近海资源、本国安全。苏联因为冷战的目的希望与发展中国家采取共同立场,建议各国有权建立12海里的领海。美英等国认为,领海宽度的扩大将破坏海洋自由原则。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会议召开,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争取,美英等海洋大国不得不接受12海里的领海宽度。

——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测绘地图热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时期我国地图测绘技术、成果的新发展,并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全国性地图测绘得以完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政治角度看,美英等海洋强国在领海宽度问题上长期坚持已见的目的是什么?

6 . 如图所示三幅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古希腊大理石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三幅画共同体现了
A.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
B.凝固的永恒--运动之美
C.神秘的微笑--艺术之美
D.缺憾的静美--爱情之美
2017-04-17更新 | 338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7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一(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历经思想观念——制度——器物的原发创新历程。
——百度网
材料二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来似乎容易,实际上此路不通。”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池,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近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2)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请归纳这一时期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方相比,中国走这种近代化发展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8 . 文艺复兴晚期的拉伯雷曾经见识深刻地说:“有知识而无良心只是灵魂的毁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仁”是会意字,从二从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老子》第38章中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威利斯顿·沃尔克指出:“(文艺复兴)不分善恶地追求古代生活的再现,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其它时代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竟以生活腐化而自夸”。
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对工业革命作过这样的总结;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栖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以上材料据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老子共同关注“仁”的时代背景。试述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结合材料指出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公元前五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不分善恶”现象的原因,并列举同时期著名思想家针对性的匡正思想。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指出19世纪上半期,针对工业革命的“弊”,先进人士在社会政治思想有哪些探索?
2016-12-12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浙江富阳第二中学高三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观察右图(“15、16世纪欧洲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A.合成橡胶已投入生产
B.支持着哥伦布的探险
C.启蒙运动正走向高潮
D.《英雄交响曲》问世
10 .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进步社会运动?
(2)谈谈你对图一所反映的运动核心的理解。
(3)图二的人物最主要的理论成果是什么?对近代中国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4)图三与中国的进步思潮之间有什么联系?试举一例说明。
(5)上述三股进步社会思潮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010-05-26更新 | 5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浙江温州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