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在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中,首当其冲被启蒙思想家推上理性的法庭而受到严厉批判的是宗教神学。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
A.打破宗教神学精神枷锁是启迪人智慧的前提
B.宗教神学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最大敌人
C.宗教神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
D.教会与君主相互勾结共同维护封建统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道路的复归,它所反对的是神性的宰制性垄断。欧洲启蒙运动张扬科学精神把启蒙推进到人的主体性层面,使人摆脱一切愚昧与迷信而获得自由,用人的智慧重新认识与创造历史。在西方的启蒙进程中,启蒙与传统表现为一种回归关系,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

——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注意到启蒙张扬个性的一面,但由于国家与民族的存亡危机,并未像西方启蒙运动一样进入到深层的理性与自由去揭示启蒙意义,而是把启蒙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五四启蒙运动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宗法制度,开启了人的思维悟性,以现代理性战胜迷信。中国的启蒙运动面对的是一个帝制结构的农民社会,半殖民地农业中国之现代化的课题。因此,中国启蒙的基本困难在于匮缺自由主义现代性赖以生长的西方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与西方内源性启蒙相比,中国启蒙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的冲突,是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源性启蒙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

——摘编自穆允军《文化比较视域下“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导致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同于西方启蒙运动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中国思想家意大利思想家
4世纪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3世纪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5、16世纪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7-12-06更新 | 301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一模文综历史
4 .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这说明:
A.教会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生产
B.教会颁布的宗教戒律业已成为市民们精神上的沉重负担
C.教会干扰了人们正常生活
D.教会不应干涉世俗社会的事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赦免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治理国家采用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赦免,把它当作稳固皇权的重要措施。赦免在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种社会措施,而是原始典籍中出现的一类有关“仁政”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赦免具有临时性、随意性,诸侯国中的大赦之法基本上都是特赦。汉代以后,统治者开始经常性地使用赦免。《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诏曰:“倾狱多冤人,用刑深刻,联甚愍之。”因而大赦天下,使人们从事生产。赦免权力开始逐渐地收归中央,赦免成为一种习惯法,名目和次数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袁文超《中国古代赦免现象分析——古代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侧面考察》

材料二

到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也就是欧洲的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及基督教的兴起,赦免被作为“神权”与“王权”的象征。尤其是在12世纪,基督教中爱、罪、救赎的经典教义,直接影响到教会法对异端问题的处理,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理性的神权赦免制度,即上帝因为博爱,有权赦免那些有罪之人而正是这种神权赦免为世俗间的王权赦免奠定了理论基础。“君权神授”是封建社会中君主权力合法化的典型思想及理论,君主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行者,其一切权力都被认为是上帝授予的,其中就包括了赦免权。因此,君主有位于法律之上的宽恕他人的权力,即赦免一个被法律判罪之人的权力。也就是说,君主在代为行使上帝所有的赦免权。

——《特赦鉴照政治智慧》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赦免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赦免制度与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异同。

6 . “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
A.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
B.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
C.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
D.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
2017-11-28更新 | 815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6届福建漳州八校高三下期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7 .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A.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B.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C.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D.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2017-11-06更新 | 824次组卷 | 36卷引用:福建省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与独立性
B.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2017-10-14更新 | 235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5届福建福州八中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9 . 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指出:“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在每一件事情上)要看荣誉或利益、激情或算计、复仇或自制哪一个在他自己的心里占上风而独立地做出他的决定。”该学者
A.高度肯定意大利的民族精神
B.辩证地看待文艺复兴运动
C.注意到了理性主义的两面性
D.非常赞赏当时的人文主义
10 . 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A.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
D.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