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材料三 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丰富的处世哲学,至今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儒家历来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利益追求最大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一些人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滋生,诚信缺失成为不可忽视的负面道德现象。

——王艳波《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莎士比亚(15641616)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五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竹简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的观点,并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
(2)材料二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社会思潮?推动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哪三大事件?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5)根据材料五,分析竹简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020-12-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凤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洪亮吉(1746-1809年),中国著名人口学者,其思想主要体现在1793年撰写的《治平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清朝初年,“隙地未尽辟,闲鏖未尽居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关于人口问题的调整,他指出:“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日: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

——摘编自洪亮吉《治平篇》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著名人口学家,1798年,出版《人口原理》,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他认为“在一定时间内或长久地不结婚,并在独身期间性行为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贾谊的主张……这是使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相适应并且完全符合道德和幸福要求的唯一方法。”“对人口增长的积极抑制包括以任何方式过早地缩短人的寿命的一切原因,例如不利身体健康的各种职业,繁重的劳动和长期在露天干活或生活、由于贫困引起的饥寒交迫、对儿童抚养不当、大城市和制造厂、一系列常见病和流行病、战争、鼠疫和饥荒。”

——摘编自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洪亮吉关于人口问题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在解决人口问题方面,洪亮吉和马尔萨斯的主张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
2021-01-05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机关之手时,他们制定并执行暴虐的法律,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由于法官就是立法者,他就可以任意地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权力专断;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可以任意地实施法律,对人们的自由施加压迫;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则一切便都完了。所以,这三种权力必须交由不同的个人或团体独立运作,实现相互制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基于“天下”视角,从“权”与“责”两方面,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的分权主张及其目的。简述该主张在近代美国和中国的实践和运用。
2020-09-2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材料二 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 。

——彼特拉克

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象天使,人的智慧象天神。

——莎士比亚


(1)指出材料一中三者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知名学者认为: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下列言论与“轴心时代”相符的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美德即知识”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的破矛屋……风雨能进,国王不能讲”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是万物的尺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