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科技创新,中国创造。

北京时间20224169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声誉。


阅读下列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情况表

时间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摘自《自然科学大师年表》


(1)分析材料一数据,指出1500年后中外科技发明所占比例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

材料二:“世界工厂”的转移

项目

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中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20世纪初

工业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世界工厂

英国

美国

特点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贸易中心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贸易中心

------摘自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分析“世界工厂”由英国转移到美国的原因?

材料三:20152020年九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变化趋势: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中国与美国的差距由59.34缩小至57.17,与德国的差距由12.95缩小至9.92,与日本2016年的差距由8.12缩小至2.17

表1 2015-2020年各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值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美国

165.12

172.28

170.99

166.08

168.71

173,19

德国

118.73

121.31

124.96

127.15

125.65

125.94

日本

107.13

112.52

111.84

116.29

117.16

118.19

中国

105,78

104.34

108.94

109.94

110.84

116.02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科技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2023-03-0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自主招生考试历史试题
2 . 在谈论人类社会进步时,始终离不开“科技”二字。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是一场科技发展史。

材料一   


图一   中国与西方科学发展示意图(A:西方B:中国)


图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增长曲线

注:图一选自李约瑟《世界科学的演进》,图二选自金观涛等《文化背景与科学技术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   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就科学技术的总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仍然只能说是停留在定性描述为主的经验科学阶段。

——摘编自袁运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概貌及其特征》

材料三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既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国社会内力与外力双重作用的一种历史自觉。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过程中,尽管道路曲折艰难,但毕竟科学开始在中国植根,并产生连锁反应,其影响深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实效,学习西方技术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自发变为自觉……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摘编自王斌、周育平《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与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四   在怀特海看来,欧洲近代科学革命的产生根源于科学思想的突破,进而推动科学与技术的新进展。然而在中国……中国首先接触到西方近代器物层面的科学成就,比如世界地图、望远镜等;进而发展到对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的探讨,试图改革社会制度,然而变革制度的尝试从维新运动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而得以确立;制度探索屡遭挫折的同时,思想家与科学家们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力图从文化的层面奠定适合近代科学传播即科学本土化的文化环境。

——摘编自谢清果《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

材料五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指出图一中A线反超B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至少两项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并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科技发展的认识。
2022-09-28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届高三9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3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图三、图四中的商业活动有什么特点?
(3)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4)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2022-06-0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阳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梯级强化月考(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唐代各行业技术创新简表(部分)

唐代技术制新内空科技史学者的评价
制茶业新创杀青去涩制作工艺,杀青去涩工艺是茶叶生产的突破性进步,是今天最流行的方法。
制瓷业在原始瓷1280°C烧成温度上再提高100°C,实现了第二次高温技术的突破,烧成真正的白瓷;开创彩瓷生产技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开拓了制瓷业彩绘瓷发展的广阔道路。
印刷业创雕版印刷术,产生图书出版行业。划时代性的贡献。
农业创曲辕犁及相关农具;改进翻车,制作手转,足踏、牛转龙骨水车等灌溉机具并东传日本;新创水轮筒车、井车、机级等提水灌溉机具。新的种植法及曲辕犁的创制,标志着传统的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周尚兵《对唐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再认识》

材料二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各部门的工艺技术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极大地扩充了明代技术教育的内容。《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社会上出现的生产知识和技术经验,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工艺技术的需求。《天工开物》是“技术范式”的文本载体,这比传统师徒制中的口授示范、个别教学更加便捷高效,接受工艺技术教育的对象范围也更大,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知识形态的技术范式训练工匠是传承方式创新的一种尝试和探索,这种新的传承方式提高了明代先进科技传播的速度,扩大了技术传播的范围。《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技术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范式,利用技术范式进行工匠培训,提高了工匠专业化培训的效率,促使了技术教育向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楼世洲、郑雪颖《<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技术传承的创新与历史价值》


(1)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和明朝科技创新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两个朝代技术创新的共同因素。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皇帝内经》认为,外在气候反常,内在情志刺激,皆致病之源。气候反常谓之“六淫”,情志刺激谓之“七情”。这些因素同样要分阴阳,如风雨寒暑邪从外入,属阳;起居失节病由内生,属阴。抗病之力谓之“正气”,致病之因谓之“邪气”,等等。故疾病表现虽千变万化,其因不外正邪消长,阴阳平衡等数端而已。

——江晓原《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材料二意大利医生维萨留斯1543年出版了《人体的结构》一书。该书挑战了盖伦的医学。维萨留斯对解剖学的贡献为医学从传统形式到现代形式的转变做了准备…例如,英国医生威廉哈维于1628年在维萨留斯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发现了血液循环规律,从而推翻了盖伦的血液理论。哈雏通过解剖发现,心脏的收缩驱动血液进行循环,否定了盖伦认为肝脏导致血液循环的错误观点。

——刘默《浅谈“中医是否是科学”的问题》

材料三   在西医以外科见长的西医优越论刺激之下,中医以内外兼治的论点攻击西医只知有形、不知气化,只知剖割、不知调理的“野蛮疗法”。而西医方面除了以内外皆有形的实验科学还击之外,还着力建构外科在整个西医体系中的至高地位。西医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中医以无应有形......

——赵婧《西医手术技艺和观念在近代中国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体的结构》一书诞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中西医争论的焦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1-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

年代科技发明(件数)中国科技发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百分比件数百分比
公元1-400452862%1738%
公元401-1000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673857%2943%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县,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7 . 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通过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经验。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元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温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险境。

——摘编自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大事件

年份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5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

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法》

20032019

SARS时期、新冠肺炎突发时期再显中医药神威。

2019

国内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809个,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中国医药与改革开放4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较为重视农政的制度建设。在管理机构方面,中央的户部、工部、司农寺,地方州县长官乃至地方监察机关等机构均负有管理农业的职责。发端于前代的劝农制度,至宋代已经相当完备。除皇帝例行的亲耕籍田之外,首次设立了劝农机构——劝农司,又在地方官的官衔上加上劝农职事。从中央至地方,制订了一系列农业法规条文,其内容关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诸如赋税、水利兴修、虫害除治等。宋廷多次将前人的农业书籍刊刻颁行,地方官在《劝农文》中介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民的耕作技术。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开垦荒田,注重水利的兴修,使农地能旱涝保收。同时重视推广优良作物,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为解决农民的资金不足,政府通过举办政府农业贷款、调节富户与农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免征农器税与耕牛交易税等多种措施加以解决。

——摘编自周方高《宋朝农业管理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及时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先后制定了《1951-1955年农业科研计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和《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1966年,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研究、教育和推广体系,各级农业科研单位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在统一规划下分工协作,科研工作进展较快。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后,农业科技在恢复中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91988年获得国家奖励的农业科技成果奖312项。19721980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量中27%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19811985年期间,提高到30%~40%。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反复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实现快速发展。

——摘编自信乃诠《新中国农业科技6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农业管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60年来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说明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摘自《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微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摘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康熙三十三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这一时期德、法、意、英等国出版针灸著述57种,介绍了针灸理论与实践、针灸对关节炎和风湿痛风等的临床疗效及成功案例。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经传教士之手或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术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

材料二:19世纪以来,近代西医学在中国广泛传播。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合信、傅兰雅等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到19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教会医院、西医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他们所译述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精胜矣”。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医家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他们医术精湛,著述宏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张晓丽《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