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总共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七中有如下描写:“欲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西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二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再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总过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道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洁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沢,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突,并对上述二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解读。
2020-02-0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当代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
A.二者阶级立场相同,但观察角度不同所造成
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
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
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政府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后,中国文化断绝了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一切联系,开始成为封闭的文化系统。……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近代文化逐步从鸦片战争后的有限开放,到洋务运动扩大开放……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面开放。

近代以前,中国只存在一种文化,即中国的本土文化。伴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自由、民权、平等、社会契约等思想打破了传统思想观念的一统天下,新的科学体系也初步建立,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多元化的历史进程。

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就是民主与科学,而近代以前中国的文化只有民本思想而无民主思想;只有“格致之学”,而无科学。真正将民主与科学作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的,是《新青年》以及因《新青年》的创刊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摘自《<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向青年提出了六条要求,其中第四条即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他号召中国青年要有世界知识,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开放;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湖、学说、观念、理论,都先后传入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将民主与科学作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的,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近代文化走向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对中国近代文化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摘自《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所持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解读。
2020-02-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下列关于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年次课程备注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至汉文经学,愿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为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
学四元解法、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格致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A.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
B.“西学”教学内容限于近代科学及技术
C.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
D.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仍然占据首要位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保守者以此说来拒斥外来文化,维新者则以此为西学在中国扎根创造条件。这说明
A.比较法是进行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B.研究者的立场影响其对历史的解读
C.历史事件的评价应置于特定的时空
D.历史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其后世影响
2020-01-2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正是在“制洋器”、“采西学”的倡议下,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如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这批人都是办洋务出身的......可见资产阶级改良派是从洋务运动中产生的,而又是洋务派的批判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洋务派分化导致洋务运动最终失败B.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C.维新派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桎梏D.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7 . 如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
时期“夷”解读
1643年版《辟邪集》“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年《中英外交文书》“barbarians”(野蛮人)
魏源《海国图志叙》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
1858年《天津条约》将“夷”,改称为“洋”
A.清朝政治统治面临危机B.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
C.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D.近代国家意识开始萌芽
2020-12-07更新 | 498次组卷 | 18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托先秦古文经典,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形成夸文经学。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于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迷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夸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末、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

——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

材料二   成丰年间,夸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井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连”,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惠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

——李军《论清代夸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汉朝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分析西汉今文经学受到尊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源思想特点,说明其影响。
9 . 历史理解依视角而变化,历史认识随时代而发展。

材料一   下列两部史书中都有商朝早期历史的记载:

伊尹即位,放大(太)甲七年,大(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竹书纪年》

(注:《竹书纪年》是西晋太康二年 (281年)发掘于河南汲郡战国魏襄王墓的书简)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史记·殷本纪》


(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竹书纪年》和《史记》中对商王太甲和伊尹的记述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1899年西方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上提到“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报刊上。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称“麦喀士,日耳曼人”,指出“其学理,实为变私财以作共财之一阶梯”,麦喀士即马克思。1905年《民报》发表文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主要功绩,并简要归纳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1917年以后,中国思想界真正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潮。1919年,李大钊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晨报》开辟的《马克思研究》专栏,译介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著作,陈望道在1920年翻译的第一本汉语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后很快脱销。在研究与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同时,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

——摘编自姜秀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视角,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流行以“文化自觉”的角度研究历史。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以及对他人文明的反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也是文化觉醒的时代。

材料二   “文化觉醒”理论为解读近代中国文化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结合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的史实,从思想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文化觉醒”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40年以来到甲午战败前,中国产生了哪些“先觉者”?结合史实分析他们被称为“先觉者”的原因。
2020-11-2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考)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