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福建巡抚徐继畲于1848年完成《瀛寰志略》一书并刊刻出版,该书对世界上奋发图强的人物和国家着墨很多,如对美国华盛顿、俄国彼得大帝和法国拿破仑的介绍不厌其详,对欧美国家政治制度也有所涉及。这表明该书(       
A.阐发了学习西方制度的主张B.践行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体现了追求自强的迫切愿望D.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想尖锐冲突的当时,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就很注意从传统中汲取自卫和反击的力量。他们把从先秦直到清末,肯面对事实、肯作独立思考的人都引为同道,把一切“异端”都努力发掘出来。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试图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摧毁了封建旧文化的社会影响
C.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积极寻求社会转型的思想资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今宜改武科为艺学,令各省、州、县遍开艺学书院。”康有为此说旨在(     
A.传播西方艺学知识B.提高民众识字水平
C.扩大变法阶级基础D.探索启民富国道路
4 .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指出:“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人们追求思想的自由便被禁锢,致使许多优秀的思想都不为人知。正是思想的局限、视野的狭隘,导致中国在方方面面逐渐落后于西方。”李大钊意在(     
A.剖析儒家学说的两面性B.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面D.宣扬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     
A.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B.深受主流思想排斥
C.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中为四组与民主观念和道路相关的历史人物与概念。

风向标人物同道者核心概念支撑性词汇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君民关系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议会
梁启超康有为、严复、黄遵宪等民权民权与民智、民族国家、自由、权利与义务、宪政
孙中山邹容、宋教仁、胡汉民、陈天华、朱执信等民权共和革命、民主、共和、五权宪法、国民大会、直接民主
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等庶民主义大众民主、劳工神圣、翻身解放

——摘编自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知识,运用表中两组及以上信息,围绕“民主观念和道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论题明确,论据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只要考察“五四”后一般民众的知识、思想、信仰及日常生活就会发现,儒家的文化传统仍然顽强地支配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观念。该学者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       
A.未造成中国文化传统断裂B.没有对下层民众产生任何影响
C.只是知识精英的思想解放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独尊地位
8 . 下面是林则徐和魏源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部分主张。据此可知
主张林则徐魏源
军事方面设想建立一支由“水军总统”指挥调度的拥有大船一百只,中小船五十只,水兵五千人,舵工水手一千人的近代化海军认为参照英军之经验,学习新式船炮的制造,“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成为万里海江的钢铁长城
经济方面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货币制度的主张提出采金更币的革新主张,并明确声明要“仿铸西洋之银钱”仿香制而抑香饼”

A.林则徐的进步思想受魏源的影响
B.魏源已对西方军事和经济有系统认识
C.统治集团认知差异影响改革深度
D.二者都主张对内改革以挽救民族危机
2022-04-17更新 | 20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文指出,日本维新以来的译书集中于政治学、理财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而晚清中国的译书偏重于军事学、工艺学,在政治学、财政经济学方面“几无一书焉”。梁启超意在
A.赞美明治维新的成功B.反思救国道路的理论缺陷
C.为百日维新摇旗呐喊D.强调中国军事改革更迫切
2022-03-31更新 | 589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近代史,同时也是一部中西文化全面交锋、对抗、排拒、吸取、融合的历史,一部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全面的历史。梁启超在1923年就概括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他认为,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期一一“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一一“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一一“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而第三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思想成果。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也纷纷涌入中国,通过反复比较、分析鉴定,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使中国革命逐步走向成功。

——摘编自郝振君《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