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清朝内务府做钟处承造的“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符合传统计时习惯。这反映了
A.西方计时手段改变了中国计时习惯B.清朝计时习惯落后西方
C.国人借鉴西学且保留自身文化特色D.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市场
2 . 下图是《瀛寰志略》中的插图,该图可用于探究
A.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B.晚清士大夫的世界意识
C.清朝统治阶级上层的封闭与愚昧D.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电视剧《觉醒年代》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巨大反响,该剧介绍了20世纪初我国早期革命先知的奋斗历程,其中最生动感人的莫过于陈独秀。陈独秀提
A.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
B.“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不相符
C.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D.中国现在祸乱之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
4 . 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诸子百家中,唯有儒家取得了这样的地位呢?首先儒家是传五经的,五经是古文化的核心成分,儒生也是公认的古文化代表和社会教育家,因此比起诸子百家来,儒术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换言之,儒术虽没什么高深之处,却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之中。由此,儒术变成了一种可以号召民众、凝聚社会的意识形态。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通俗易解是新文学底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现在欢迎白话文的人,大半只因为他通俗易解,主张白话文的人,也有许多只注意通俗易解。文学、美术、音乐都是人类最高心情底表现,白话文若只是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件容易误解的事。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材料三:浙江自古就有义利并重、农商并举的文化传统。这种地域文化哺育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工商皆本”的文化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经商意识和务实性格;先天不足的资源条件和人口密集的生存压力,造就了浙江人的自强意识和拼搏精神;对外交往的悠久历史和多样文化的相互激荡,塑造了浙江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百工之乡”的产业传统和尊师重数的文化积淀,哺育了浙江人的专业技能和聪明才智。

——摘编自习近平《2003年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并概述孔子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陈独秀对“新文学”的认识。用一句话指出“新文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价值。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明清时期浙江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浙东学派思想家的影响。②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利于浙江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家经济政策因素。
2021-10-31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1917年,一位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在紧张的毕业季,得知《新青年》征稿,便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这位学生是
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刘半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蔡元培认为大学的功能是
A.促进学术研究B.实现仕途通达
C.发展新兴学科D.培养专业人才
7 . 长期以来,主流的史观都认为是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但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则呈现出与康梁所述不同的过程。分析下表双方的依据,选项中合理的是
肯定方(主流)否定方
依据康有为自述:在松筠庵聚集十八省共一千二百余举人,共商上书拒和之事。以为“士气可用”,以“一昼二夜”写就“万言书”,一千两百余名举人签名。此书“遍传都下,士气愤涌”四月八日,康至都察院请其代为呈递。但都察院以议和已经“用宝”为由,决绝了此次上书。《公车上书提名》的六百余人与《康南海自编年谱年谱》所言之一千两百余人不合。《公车上书记》序文说此“万言书”原定四月初十日呈递,而后“议竟中寝”。《年谱》中说议和条约四月八日已经“用宝”与《翁同龢日记》所言之四月九日“用宝”相矛盾。
结论认为反方包含许多推测和预设,而且对反证材料的分析不足,“其结论有片面性”。认为上书拒和的主力并非进京应试的举人,而是各级官吏。

A.肯定方的依据是当事人的自述,史料价值最高,肯定可信
B.反方以推测和预设结果,论据不足,所以没有任何价值
C.历史研究要勇于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史证论
D.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
2021-05-14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