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据《曾文正公文集》

材料二   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于礼……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据《清史稿.曾国藩传》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国藩是一个被全面否定的人物,是典型的地主阶级反动派,受到了批判。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股积极评价洋务运动的热潮,认为曾国藩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他是一个识时务者。

——摘编自孙占元《十年来洋务运动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被评价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三,指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对曾国藩的评价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2-07-05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课时及单元测
2 . 某学者指出,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下,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正如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那样,中国研制核武器恰恰是为了彻底消灭核武器。可见,中国研制“两弹一星”(       
A.有利于开启“向科学进军”的进程B.激发了人们保卫和建设国家的热情
C.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D.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3 . 图是1950~2019年学前教育在校人数和毛入园率统计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改革开放前中国学前教育停滞不前B.学前教育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符
C.政府的重提程度决定教育发展速度D.新时期我国公办幼儿教育发展迅速
2022-07-03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课时及单元测
4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梳理新中国科技发展之路,以下新闻报道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③②①④
2022-06-26更新 | 236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九单元中华人民观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中外历史纲要上)
5 . 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意在关上其他国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大门。对此,中国政府指出: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一个愚弄世界人民的大骗局。可见,该条约的签订
A.暴露了美、英、苏垄断核优势的意图
B.有效地防止了核武器的扩散
C.有利于中国研究和发展核能技术
D.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022-06-21更新 | 439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九单元中华人民观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备考必刷题(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2-06-09更新 | 10233次组卷 | 54卷引用:专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2022年初升高历史无忧衔接(统编版)
7 . 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成就:①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________
②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优先发展________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022-06-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前案)
8 . 1956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在半年内首先改善3000余名学术地位较高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医疗条件;清华大学规定教授、副教授凭“优待通行证”可在就医、就餐、消费时享受优先待遇。以上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B.促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C.激发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D.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
2022-05-13更新 | 282次组卷 | 6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6课课时作业
9 . 1958年底,二机部和地质部第三局主持召开“全民办铀矿”现场会,推广土法炼铀经验:至1960年,全国共得到八氧化三铀含量仅为20%左右的“黄饼”150余吨。成为1964年试爆成功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要原材料。由此可知,这种“土法炼铀”的做法(       
A.违背当时经济建设的需求B.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C.是取得核突破的必然途径D.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80年,邓小平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在这“四有”中,他把“有体力”作为为人民、为人类做贡献的基础。邓小平这一指示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B.旨在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水平
C.源于国际环境的持续恶化D.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恢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