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毛泽东指出,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开始时往往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对于科学和艺术上的是非问题,应提倡自由讨论。材料表明毛泽东
A.指导了科学和艺术的融合B.以行政手段配合学术讨论
C.完善了学术界的是非标准D.希望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延续旧制,采取分散招生考试制度,1952年建立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977年高考恢复后,全国统一考试时间逐步定型为7月7日至9日,2003年开始基本固定在每年6月7至9日。2001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对报名参加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考生,取消了“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而且可在毕业当年报考普通高校本专科。2002年,高校招生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85%,2007年开始试点建设标准化考点,教育部、财政部提出建设总体目标是:2012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完成1.3万个标准化考点、3500个试卷保密室、365个考务指挥中心。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九)》,将组织考试作弊、贩卖作弊器材、替考行为入刑定罪。

——摘编自王火生《高考制度改革的道与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以来高考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以来高考制度改革的意义。
3 . 如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街道宣传画《半农半读》。这一作品
A.推动了农村教育体制的变革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绘风格
C.助推了“大跃进”的社会风气D.说明识青年赴农村建设主力
5 . 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1952年,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育经验B.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服务
C.背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D.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外研社发展至今,出版图书中除英、法、日等大语种外,还有越南、老挝等小语种,更有一些“世人罕闻”的非洲部族语,如僧加罗语、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等。外研社的发展反映了
A.中国的外语教育已经处于世界先进的行列
B.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C.外语人才基本满足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中国人走向世界、寻求发展的渴望与尝试
7 . 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行业约需技术人员30万,而当时仅有技术人员14.8万,缺额15万。基于此,国家
A.发展工科院校B.恢复全国高考
C.普及义务教育D.开展扫盲运动
8 . 新中国初期,综合性大学被削减,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有数据表明,至1960年时,中国的二十五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90%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同期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材料表明新中国初期(       )
A.高等教育制度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B.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C.“左”倾错误迅速蔓延至教育领域D.文化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美国
9 . 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时期,郭沫若认为始于战国,范文澜认为始于西周。当时,有些学者要中央宣传部决定谁对谁错,但中央认为,这是学术问题,要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实物,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这反映了(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B.左倾思潮在史学界的泛滥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D.历史研究难以有正确结论
10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如宋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丰村的《美丽》等一批文学作品。他们涉及了以往不敢轻易描写的爱情生活题材,揭示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折射时代的变迁。这一现象
A.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B.得益于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针
C.根源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D.说明文学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