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85年,教育部着手改变恢复高考后实施的国家包揽学生学费、学生毕业后绝对服从国家分配的制度,规定高校可以招收少量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学生自己缴纳培养费、学杂费,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就业或自谋职业。这一变革
A.顺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B.提高了高校招生制度的公正性
C.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D.促进了高等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2 .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一文认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D.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
2021-05-0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六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综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中西500年对比》

材料二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务院在1956年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形成了“以任务带学科”的科技规划模式。“规划”由57项任务构成,其中以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为最紧要项目。为了制定和实施该规划,国家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等本国科技力量,同时借助了苏联的援助。经过不懈努力,该规划提前完成并取得重大科技成就,使我国补全了学科门类并拉近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距离,对我国科技、国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久春等《“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技“陷入停滞”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规划实施期间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2021-04-29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六校(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除了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工农兵重大题材,还出现了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宋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一批揭示人物丰富情感世界的文学作品。这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B.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D.“教育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5 . 8018年12月25日00时53分,我国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6次飞行,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路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时间是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2021-04-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面对国内巨大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发展任务,我国仍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东风-2A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实现了核爆炸。据此推知,当时
A.“八字”方针得到贯彻落实B.发展国防工业是首要经济任务
C.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局势D.国际地位提高促进了科技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国航天人为“仰望星空”付出诸多努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他们先后研制出上百种船载科学仪器和设备,开拓了空间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等科学领域。同时,近两千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取得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这反映了新世纪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
A.是现代科技的基础B.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C.得益于国际技术交流D.惠及民生服务民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如图的数据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这表明
A.中国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B.全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
C.女性教育权益得到较好保障D.本专科在校男生人数不断下降
9 . 1954年4月,政务院发出指示,要求教育部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中学教育的目的,进步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法,有计划地修订中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一做法意在
A.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B.确立唯物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培养教育研究的专门人才D.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为进一步围堵社会主义国家、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美国致力于向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推行“绿色革命”,输出杂交种子、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玉米、小麦、大米等作物的产量,这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但是,由于大量化肥、杀虫剂的使用,也产生了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消耗过度及土地板结、盐碱化等问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程度,进而威胁到上述国家(地区)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册)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向外推行“绿色革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印度等受援国(地区)与中国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并说明各自效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粮食增产道路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