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次盛会让1978年的春天显得格外温暖—314日,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大会闭幕式上用诗人的语言宣告:“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摘自新华网《向科学进军——新中国科技事业60年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科学的春天”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的春天”到来所产生的影响。
2020-12-3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956年8月,遗传学座谈会在青岛召开。与会领导明确表示:全部摘掉过去强加给生物学家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的各种政治帽子。该座谈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B.“双百”方针的提出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D.“左”倾思想的根除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曹小平,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理论固体物理,1981年4月11日回国;彭吉虎,派往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学习波导光学,1981年1月3日回国;张育曼,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反应堆物理计算,1981年10月19日回国;赵南明,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生物物理,1981年4月14日回国;郑衍横,普度大学,学习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1981年3月6日回国;李衍达,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地震波的信息处理,1981年4月11日回国;张楚汉,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习坝工抗震,1981年6月1日回国;柳百成,派往威斯康星大学,学习铸工冶金学,1981年1月1日回国;催国文,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高温陶瓷,1981年1月1日回国。

——清华大学新闻网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赴美留学潮的发生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他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太学设立的背景。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

材料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指示。

——摘编自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说明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意义。
2019-12-0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份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从思想和体制上扫清了障碍,自 1952年秋开始,高等学校展开了以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核心的教学体制改革。通过这场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依据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按照专业培养人才的教学体制。实现了对旧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起起了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制,但在此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较严重的忙乱现象。1953年7月,高等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决议要求:要诚心诚意地、踏实地学习苏联,领会苏联经验的实质,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国当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运用苏联经验。

--摘编自赵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教学改革中学习苏联问题的认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况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认识。
6 . 国外新闻媒体认为,“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这些评议出现的背景可能是
A.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中国第一颗导弹的试爆成功
C.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天人三策》(董仲舒回答汉武帝征问的三篇策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万民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说明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三   严复认为:“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教育目标的制定受制于哪些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应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高校基本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校长负责,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青年团和学生会等相互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教育部结合苏联经验和我国高校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解放初期,高校普遍开设《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同为独立课程。1956年,教育部规定高校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四门政治理论课程。

1950年、1951年、1955年教育部多次举办教学讲习班、备课会和讨论会,以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

——以上材料依据鲁双、袁奋光《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综合而成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措施。
(2)概括新中国初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2019-08-0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
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B.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C.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
2018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7年一份全国性的诗歌杂志《诗刊》创刊,该刊物在发表毛泽东和许多重要诗人作品的同时,也推出了一些新人的作品,在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也注重表达对于不同艺术观念的尊重。由此可以得出,《诗刊》创刊的主要背景是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包容性艺术方针的提出
C.诗人坚持以群体为本位的理念
D.新中国强调对主流价值的尊重
2018-12-20更新 | 86次组卷 | 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