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75次组卷 | 66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北师大万宁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历代儒家学者均有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董仲舒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培育了一批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视与民休息的帝王,造就了许多体恤民情、敢于为民请命的贤臣良吏,孕育了众多敢于“为生民立命”、挺身为民众说话的思想家。民本主义理论高度适应了农业化推广、深化的文明趋势:以力农、重农为基调的生民利民主张和平均主义的经济原则,与法家的重农抑商观念相互呼应,推动定居农业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达到农业化时代的极致水平;序上下、齐万民的教化策略与法家的刑治主义相互整合,······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升华为农业文明时代最具制度张力与弹性的集权形态;重视民情民意的保民得民理念与墨家兼爱交利思想、法家富民强兵的耕战取向相互补充,形成了管理、凝聚广土众民相对有效的农业化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慧娟《论中国的民本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并分析董仲舒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为历史文献对先秦至两汉不同时期儒生区域分布状况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献记载内容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录先秦时期儒生七十七人,其中齐鲁人四十五人,约占58.44%;卫宋陈楚吴人十二人,约占15.58%;秦人二人,约占2.60%;籍贯不明者十八人,约占23.38%。
《史记·儒林外传》共列录西汉前期著名儒生三十九人,其中,齐鲁人二十八人,约占71.79%;燕人、砀人、温人、广川人、雒阳人共计七人,约占17.95%;籍贯不明者四人,约占10.26%。
《汉书·儒林传》综合西汉一代著名儒生的区域分布,齐鲁人占45.60%,其他地区约占46.11%,籍贯不明者约占8.29%。著名的儒学学者中,有远至蜀、淮南、九江、江东,甚至苍悟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辅(京畿地区)名儒约占总数的5.18%,三河(畿辅之地)名儒约占总数的5.70%。
《后汉书·儒林列传》东汉著名的儒学学者,齐鲁人约占36.36%,其他地区约占63.64%。其中,关中学者约占6.82%,河南、河内、南阳学者约占7.95%,会稽、九江、豫章学者约占6.82%,巴蜀学者约占10.23%。

根据材料指出从先秦到两汉儒生区域分布变化呈现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2-05-10更新 | 485次组卷 | 8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西汉高祖至武帝初年,朝廷官员中师从法家的居多数,从汉武帝初年到宣帝末年,朝廷官员出身于师从法家、道家的人数急剧减少,而师从儒家的人数不断攀升。这一变化表明
A.官员晋升渠道的拓宽B.治国方略的转变
C.社会阶层流动的削弱D.中央集权的强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渗入了“天人感应”之道,迎合“君主专政”的需要B.摒弃了神学的思想,主张“王道治国”的理念
C.主张无限扩大君权,维护专制统治D.从尊崇“黄老之学”发展到了“格物致知”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他的力量无比宏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

材料二   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常常是后人对前人的思想不断解释的产物,这种解释可能是歪曲、可能是误会、可能是借题发挥,也可能是顺藤摸瓜式的深化。

——《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韩素音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请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是如何解释和借题发挥孔子的思想的?其思想有何意义?
2019-10-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语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额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宜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汉代继秦之大一统,进一步经营、促进和巩固了中国的统一。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统一社会思想,确立儒家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休地位。儒家思想不但从精神层面统一人们的思想,形成中国人独特的思维观念与民族精神,而且带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历史上,尽管中国社会分合无定,但是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却愈加强化,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心里底层的、不可动摇的文化根基。

——摘编自陈喜波、韩光辉《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至秦朝中国“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2019-10-19更新 | 204次组卷 | 50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019-01-30更新 | 8398次组卷 | 145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仁爱和谐、敬长知礼、奋发图强等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国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反映了儒家思想已占统治地位,成为主导思想。

请回答:
(1)概述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从教育、文化、哲学)。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统治者的重视?        
(2)材料二的这种确立儒家思想成正统的情况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3)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动摇。简要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