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为西汉某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其变化反映出
A.重视教育,书院大量兴起B."推恩令"使白衣卿相迭出
C.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加强D.注重人才出身的察举制改革
2022-06-06更新 | 780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考前打靶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司马迁的《史记》没有单独的惠帝传,将惠帝附于其母《吕太后本纪》中,太后从其本姓,母子同传:班固的《汉书》作《高后纪》,舍其本姓从夫称“高后”,还专门为惠帝作《惠帝纪》,置于《高后纪》之前。对这一变化原因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人修史方式的不同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母系意识影响力减弱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代之前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是自然事物及某些有功于民的古圣先贤,而到了汉代,一些“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为人淳厚”“视民如子”的官吏也成了民间信仰的对象。这反映出汉代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选官制度的改革
C.主流价值观的变动D.君主专制的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我国各地汉墓出土了许多被定名为“泗水取鼎图”的画像石,这些画像石上.都刻有秦始皇于泗水上观看取鼎时的一个关键情节:鼎已被发现并“系而行之”,然而遭“龙齿啮断其系”,终“不得”,令秦始皇绝望以致失态。这反映了汉代
A.存在天人感应观念B.泗水取鼎图的情节真实可信
C.传承秦朝政治制度D.青铜铸造的技术超越了秦代
2021-04-27更新 | 682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020-05-08更新 | 1082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董仲舒为树立儒家之权威,曾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其他学说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就是在官场之中,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黄老道家、阴阳家色彩的人物。这说明汉武帝
A.顾忌新儒家,承天意施政B.以“外儒内法”之术治国
C.兼用百家之学以粉饰统治D.容许多元文化并存,统治开明
2020-04-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7 .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术包含“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等思想,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
A.强调“天人感应”B.背离了先秦儒学伦理
C.融合了多家学派思想D.提倡“三教合为一”
2019-12-2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8 . 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A.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2018-12-10更新 | 199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1月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丞相出身的变化反映出西汉
A.外戚威胁中央集权B.功臣受到重视
C.选官制度一脉相承D.发展儒学教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