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在传播儒学的过程中,认为“不以老幼贵贱贤愚”“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他独创的“百姓日用是道”和“身本论”思想都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良知”。王艮的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推动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B.践行了“正君心”的理论
C.强调格物致知是达到天理的正确途径D.蕴含近代民主启蒙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正德元年,王阳明贵州龙场得道;嘉靖六年,阳明赴广西平叛,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被后世誉为天泉证道。据此可知四句教法旨在(     
A.宣扬知行合一B.强调格物致知C.阐明心性关系D.提倡经世致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赵宋王朝依靠文人,大兴科举,平民士人因此而崛起,具有了强烈的自觉意识,逐步走上了政治舞台。宋代自开国创制以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积弊很深,政治气氛越来越消极。同时统治者借佛、老思想粉饰太平,以佛、老那种清静、无为来为他们的因循守旧作辩护。这种不思进取、无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事实,促使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同时发出了辟佛、老和改革政治的呼声。唐末五代是人欲炽盛、天理不存的时代,士人无耻,学风不正,有识之士多认为惟有重振儒学才能磨砺士气,重建道德。因此,复兴儒学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唯一途径。

——摘编自叶平《北宋儒学复兴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4 . 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022-03-01更新 | 1277次组卷 | 156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表明程朱理学
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B.融合佛教道教理论
C.开始关注百姓生活D.适应世俗化的需要
6 . 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知……知觉从义理上去则为道心,知觉从利欲上去则为人心”。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材料体现了朱熹
A.“存天理,灭人欲”思想B.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倾向
C.“格物致知”的方法论D.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
2021-10-18更新 | 693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北宋有一理学家,在反思唐末政治时,认为“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并在为同为理学家的兄长所写墓表中,高度评价其兄“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这位理学家意在强调
A.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D.佛道兴盛冲击儒家伦理道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唐朝中期,韩愈等知识分子积极复兴儒学,主要是回应
A.魏晋玄学的挑战B.佛、道思想的挑战
C.世俗观念的挑战D.无神论思想的挑战
2021-08-31更新 | 635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道教地位上升B.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C.儒佛道出现融合的趋势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021-06-13更新 | 205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宋代儒者通过借用《春秋》中的“尊王攘夷”的微言大义,强调“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树立民族自信,从而确立上至帝王、下至士庶普遍认同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规范。这反映出宋代文化
A.体现了对传统儒学的反思B.折射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C.侧重人的心性精神的省察D.具有激烈高昂的民族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