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明理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物物皆有其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摘编自《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

材料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1891-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尊崇儒术”的理由。
(2)列举两位材料二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相较于材料一,这一思想对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分析其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两部著作的实质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明代的王守仁曾经在江西南部的南安县、赣州一带做巡抚,当时赣南的民风很差,为此他制定了《南赣乡约》,提出16条移风易俗的措施。《南赣乡约》的序言说:“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诉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的世俗化趋势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
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
3 . 唐朝服饰多崇尚浓艳鲜丽之色,宋朝服饰却崇尚简洁、质朴,形成淡雅恬静的着装风格。如袁采在《世范》中讲:“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宋朝服饰风格的变化说明了(     
A.市民文化的影响扩大B.理学思想影响社会生活
C.重文轻武的风气形成D.积贫积弱导致民众贫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朱熹晚年编著的《四书集注》,是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使理学通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注重理论的教育,注重普及,注重民俗的改造,使“士人的思想”成为“世人的常识”。这反映了(     
A.朱熹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理学的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C.朱熹理学强化了等级与秩序D.朱熹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世俗化
2022-11-13更新 | 164次组卷 | 22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让普通人明白人伦道德秩序是人所固有的精神,不做违反伦理道德、大逆不道的事情成为宋明思想家的重任。最契合上述目标的思想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前期的周敦颐指出“无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作用形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并且指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周敦颐被视为宋明理学的开端,是因为他(     
A.最先认识到宇宙的本原B.使儒学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
C.将阴阳五行融入到儒学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知方法
2022-11-01更新 | 24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2022-10-28更新 | 283次组卷 | 122卷引用:2009-2010学年江苏淮阴高二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检测
8 .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2022-10-20更新 | 544次组卷 | 6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朱熹曾自述:“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个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基于此,他主张(     
A.个性自由B.存天理,灭人欲C.格物致知D.致良知
10 . 朱熹认为历史、自然、医学、名物和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儿童心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儿童追求圣人境界的引导效果要远远大于抽象而空洞的理论讲解。朱熹的这一认识蕴含(       
A.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B.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C.知行合一的哲学主张D.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
2022-09-07更新 | 929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