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有学者说:“活跃的士阶层无疑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动力因素和政治发展的条件。虽然,‘势位足以屈贤’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毕竟是迫于竞争的政治压力,占有绝对权力地位的统治者却不得不竞相礼贤下士。”这一现象反映出(     
A.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B.社会阶层的流动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君主集权的强化
2 . 《系辞传》中的“天下--致面百虑,殊途而同归”与《中庸》里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
A.“百家争鸣”格局B.思想领域呈现融合统一趋势
C.“天下合归于儒”D.世间万物发展中的相生相克
3 . 春秋战国时期,文士“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如孟子作书七篇,邹行(阴阳家代表)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老子著上下篇,慎到(法家代表)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氛围宽松B.儒学的影响力式微
C.士人地位显著提高D.诸子百家趋向融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2020-08-09更新 | 138次组卷 | 35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
6 . 西周时期,士处于统治阶级的最下层。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普普通通的布衣之士可以做视王侯,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群体。这一变化
A.动摇了诸侯统治
B.体现了社会转型
C.根源于各国争霸
D.形成了重儒传统
7 .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018-06-09更新 | 9408次组卷 | 13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05-01更新 | 768次组卷 | 3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第二十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人主》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君政时代”的最大特点在于“大权独揽于一人”。君主“把国家当作私人的财产”,专断独行,恣意欲为;而人民则“素为专制君主之奴隶”,可以任听摆布,随意压榨。
----- 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简概其基本观点及其不同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的新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2016-11-2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贵州遵义航天高中高三第五次模拟文综历史卷
10 . 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百家争鸣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
A.经济大发展B.政治大动荡C.文化大繁荣D.社会大变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