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主要思想流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多数哲学家都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如孔子认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法家思想却强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家的这种历史观(     
A.推动了战国社会的转型B.确立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加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D.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2023-04-14更新 | 38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墨子最早对儒学提出批判,但其倡导的“兼爱”“非攻”思想却与儒家的“和文化”如出一辙。这主要是由于(     
A.统治阶级的推崇B.学派之间的交流C.平民阶层的努力D.诸侯征战的影响
2023-01-16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
2022-06-22更新 | 9498次组卷 | 72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义的文化包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视角。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文化的发展,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借鉴、吸收外邦文化,同时保持民族主体性、独立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既要慎重总结传统文化,又要虚心学习西方文化,同时更要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摘编自张岱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所示观点的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4-13更新 | 340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江西·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老子反对以德治国,也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但老子的治国方案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说明老子
A.思想主张与治国方案背道而驰B.有辩证法和方法论的哲学思维
C.在治理国家上融合了法家思想D.反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
2022-04-09更新 | 373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管仲和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主张执法者应当“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当时
A.法治思想盛行B.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C.政府以民为本D.社会公正受到关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荀子则主张“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据此可知荀子提倡的“义”更加
A.重视思想道德规范B.追求人心内外和谐
C.强调外在制度约束D.注重社会道义责任
2021-10-26更新 | 464次组卷 | 2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D.理学的格物致知
2021-10-07更新 | 5645次组卷 | 45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区域文化格局。其中,三晋之地较之齐、鲁少传统宗法制约束,卿大夫多系异姓且实力强盛,不仅与公室争权,而且互相火并。各国锐意改革,强调耕战。据此推测,三晋之地是
A.儒家发源地B.法家发源地C.墨家发源地D.道家发源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